Usr Ntpu6月17日讀畢需時 9 分鐘中高齡用藥安全已更新:9月20日#04期文/林彥君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臨床藥師、姜紹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學系助理教授一、中高齡用藥問題的重要性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止,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7.56%;另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中高齡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發現,我國民眾55〜64歲有40.68%自述患有慢性疾病,至65歲以上並增加為64.88%;此外健保署2017年資料也指出,高齡健保醫療總支出已達2,612億元,占總醫療支出四成以上。隨著老年人口增加,醫療費用也將增加,而藥費支出為醫療費用的主要部分,因此在高齡化下,隨著慢性疾病盛行率的上升,健保對於藥品支出也將逐年增加,都凸顯了高齡化下中高齡用藥問題的重要性。此外,不同的研究也顯示當年齡漸增,在處方藥品、非處方藥品、保健食品的使用都有上升的趨勢。而中高齡用藥的風險因子,從老化引起身體吸收代謝機能的變化,身體急慢性疾病的持續發生,自我照護能力的退化與照顧者的可近性,到中高齡理智上與心理上對於藥品的態度等,都攸關中高齡的用藥安全,在高齡化下也值得深入探討。二、中高齡用藥的風險因子1、藥品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及藥效學(pharmacodynamics)改變中高齡生理機能衰退,如肝腎功能退化,可能會改變某些藥品的藥品動力學(身體對於藥品的處理,即藥品的吸收、分布、代謝、排除);中高齡身體也對於某些藥品的反應不同於其他年齡層,也就是藥效學(藥品對於身體的影響)的變化。2、較高機會具有多重疾病,而且重複就醫中高齡常伴隨著多重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服用的藥品數量與種類也較一般年輕族群多。而複雜的用藥則常使老年病人處於用藥錯誤、忘記服藥、服藥遵從性不佳、藥品間或與食物的交互作用、藥品不良反應等危機之中。加以健保就醫的方便性,且就醫費用低廉,民眾在求診後因症狀未改善或其他原因,再到其他醫療院所就醫,並重複領取同樣或同類的藥品,都可能產生重複用藥的問題。3、服用較多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品中高齡由於身心組織器官的衰退,較容易產生用藥的不良反應,藥物與藥物、或藥物與食物間的交互作用,也比年輕者發生機率為高,而且反應可能也比較明顯。另外在華人的社會中,中草藥的服用也需要注意,同時中高齡使用保健食品的比例也在上升,都將使得藥品的使用安全更加複雜。4、因身體或認知的退化以致正確服藥有困難中高齡族群可能因為聽力減退而沒聽清楚醫囑指示,或因為視力不佳、不識字、看錯處方說明、記憶力退化、動作無法順利操作特殊給藥設計(例如治療緊急氣喘發作的吸入劑)、以及自行判斷藥品不良反應而調整用藥等,都可能影響服藥的遵從性。照顧者(家人或外勞)也可能因為錯解藥品資訊、誤認藥品、自行調整用藥等問題,間接造成中高齡服錯藥品或服用方法錯誤。5、較高的機率有吞嚥困難老年人有吞嚥困難的狀況並不少見,但是口服藥品液體劑型並不常見;因此口服劑型往往需要切割或磨碎;然而,一些具有特殊設計的口服劑型,例如腸衣錠或緩釋錠,卻不一定可以磨碎服用,尤其在機構照護下的部分老年病人,因為管灌給藥,不當地破壞劑型也可能危及到用藥安全與治療效益。三、老化對於藥品使用的影響1、藥品吸收能力的改變藥品吸收的程度,受到給藥途徑與藥品本身特性的影響。給藥途徑中,經腸道吸收是最常見的路徑,其中又以口服為最方便,但是也受到最多的因素影響。年齡增加使胃腸道生理功能改變,如小腸表面面積減少(小腸是最主要藥品吸收部位,此改變可以降低藥品的吸收)、胃排空減緩(在酸環境不穩定的藥品可能減少療效)、胃酸分泌減少(酸性藥品的吸收可能降低)、腸胃道蠕動變慢 (可能增加了藥品的吸收)。2、藥品體內分布的改變藥品被吸收以後,必須經過血液或淋巴液傳送到作用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與全身水分減少,可能使水溶性藥品的分布體積減少,導致血中濃度增加,例如抗生素;另外,中高齡全身脂肪含量會相對較高(約兩倍),也可能增加親脂性藥品停留在脂肪中的時間而延長其藥效,例如鎮靜安眠藥品(diazepam10、lorazepam、haloperidol)。而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是重要的藥品結合與運輸蛋白,會隨著年齡增長逐年下降,而這會使得和白蛋白高度結合藥品之血中有效濃度增加,因此容易會增加藥效或副作用,如抗癲癇藥品(phenytoin)、抗凝血劑(warfarin)、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等。3、藥品代謝的改變藥品代謝的目的是改變藥品的結構,變得容易溶於水,而被身體排出。大多數藥品主要仰賴肝臟代謝,但肝臟體積、肝血流量隨著老化逐漸減少,肝臟代謝酵素活性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因此依賴肝臟代謝的藥品,將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易於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4、藥品排除的改變30歲後肌酸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每十年降低約8 mL/min;然而,因為中高齡通常具有較少的肌肉量、且活動量較年輕成人少,因此可能會因血中測出的血清肌酸酐偏低(肌酸酐的來源是橫紋肌),而誤導臨床判斷,令人誤以為其腎功能是正常的。5、藥效學的改變老化使生理機能衰退,以及其體內接受器(receptor)功能產生退化,如接受器數量改變、與藥品接合力改變,細胞內生化反應速率改變等,導致藥品對於身體的作用、或是身體對於藥品的反應不同於年輕族群。某些在年輕成人少見或輕微的副作用,在中老年族群上卻相對明顯。例如使用甲型接受器阻斷劑(α-receptor antagonists)引起的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在老年族群上特別明顯,因為中高齡自主神經系統機能退化,正常調節血壓的機轉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且中高齡的壓力感受器(baroreceptor)調節功能變差。因此給予老年病人這類藥品時,必須特別考慮此副作用之發生。另隨著中高齡腦部的老化,中樞系統合成多巴胺(dopamine)的量減少,相對增加多巴胺阻斷藥品的敏感性,因此中高齡使用metoclopramide (多巴胺阻斷劑),較易出現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四、中高齡多重用藥 (polypharmacy)的問題多重用藥是中高齡用藥常見的一項重要議題,一般泛指同時使用5種以上的藥品。高齡族群常同時合併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常就診多科別或不同醫療院所,使用多種藥品來解決疾病的問題,但多科就診可能會延伸出各科醫師開立相同或相似機轉藥品的情形。醫療改革基金會曾調查發現,65歲以上中高齡中,5成以上有慢性疾病,其中平均用藥種類超過5種者,有67%;用藥超過10種者有28% 。然而,若以不必要藥品為研究對象,使用用藥合理指數(medication appropriateness index, MAI),65歲以上病人在不同的調查下,44〜75%至少服用一個不必要藥品,最常見的不必要原因為缺乏適應症。五、中高齡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問題中高齡潛在性不適當用藥可以定義為——在中高齡族群中應該要被避免的藥品,因為這些藥品引起較高副作用發生率、或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們的效益,而且同時存在更安全及有效的治療選擇。使用評估的工具可幫助降低中高齡的潛在性不適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PIMs),而目前臨床上常用高齡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分別為Beers criteria與STOPP (screening tool of older people's prescriptions) & START (screening tool to alert to right treatment) criteria,以及台灣在2012年與2019年更新版的PIM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Taiwan。雖然這些準則告訴我們哪些用藥是高齡族群應該避免的,但是由於臨床治療所需,我們依然會發現有許多中高齡正在使用這些高風險藥品。因此,除了追蹤、監測可能的藥品不良反應之外,我們也需要評估是否有其他藥品可以替代與使用的必要性。參考上述三種準則,表列出幾項常見老年不適當用藥以及處理的建議。1、抗膽鹼作用的藥品 (Anticholinergic Drug)隨著年齡的老化,體內膽鹼生成量減少、膽鹼受體敏感度增加、藥品清除率下降等因素,使中高齡對抗膽鹼的副作用更為敏感。抗膽鹼藥品雖然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其常見副作用包含排尿困難、便秘、認知障礙等,導致在高齡族群中,加重便秘、攝護腺肥大造成排尿困難等問題。因此中高齡用藥選擇上,需要特別考量抗膽鹼藥品使用之必要性與衡量其風險。2、鎮靜安眠藥(benzodiazepines,簡稱BZD)的使用此類藥品使用於失眠、鎮靜、抗焦慮、癲癇或酒精戒斷症侯群,使用極為普遍,包括中高齡者。然而,高齡族群由於生理功能的改變,本身對BZD代謝排除能力差,導致藥品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使其引起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較年輕族群強,所產生之較長時間的鎮靜作用,可能會增加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對於高齡病人的失眠,首先要了解其失眠成因,可先從非藥品治療開始嘗試,如放鬆治療、限制日間休息時間等,其次再考慮搭配藥品治療;而藥品治療的初始劑量應從最低的劑量開始,慢慢增加。以安眠為目的之鎮靜安眠藥,應於睡前或睡眠中斷時使用,考慮選擇短效與長效藥品的搭配,避免病人在白天裡出現昏睡、意識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應。3、跌倒風險之藥品跌倒是中高齡重要的常見問題,跌倒與跌倒相關的併發症是已開發國家第五大的死亡原因。跌倒風險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含內在風險因子,老化後導致平衡感變差、步態不穩、認知功能退化等,以及外在風險因子,如環境、使用增加跌倒風險之藥品等原因。藥品使用是中高齡造成跌倒的重要原因,亦為其中較易改變的因子之一;常見增加跌倒風險之藥品,包括鎮靜安眠藥、抗憂鬱藥品、鴉片類止痛劑等。4、常見藥品交互作用中高齡常伴隨著多重疾病,服用的藥品數量與種類也較一般年輕族群多,而使用的藥品種類愈多,其發生藥品交互作用的風險愈大。一般而言,藥品交互作用定義是當兩項藥品併用時,因其相互影響導致藥品本身或藥效的變化。常見藥品交互作用包含藥物動力學以及藥效學的影響。藥物動力學方面,某些藥品具有抑制或促進其他藥品代謝的作用,導致藥品的效用降低或增強,例如磺胺類抗生素會抑制代謝抗癲癇藥Phenytoin的肝臟酵素,導致Phenytoin血中濃度增加,毒性上升。而某些藥效學方面的交互作用在中高齡身上,要比年輕人更容易發生,因為在生理上自我調節的機制下降,所以對於這樣的交互作用更為敏感。舉例來說,有前列腺肥大疾病的中高齡,若併用兩個以上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品,如某些三環抗憂鬱劑或第一代抗組織胺,可能會誘發尿液滯留的現象。除了藥品與藥品交互作用外,因中高齡常見服用中藥、保健食品之習慣,尚有西藥與中藥交互作用、藥品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以及併用會惡化潛在疾病的藥品與疾病交互作用等。5、不適合磨粉之藥品中高齡病人常見有吞嚥困難、需要管灌進食之病人,對於這些病人而言,液體製劑是最適合給予的劑型。若沒有液體劑型可以替代,則須將錠劑磨成粉之後給藥。然而,有些藥品因為特殊劑型設計不適合磨粉:如腸溶劑型,其腸衣設計在鹼性環境(腸道)才會被分解,因此可減少胃部刺激,或可避免藥品被胃酸破壞,若磨粉可能造成藥品提早在胃部釋放出來,遭胃液破壞或刺激胃黏膜,失去了腸溶錠的意義。又如緩釋劑型(slow-released)、控釋劑型(controlled-release),為了長時間維持穩定藥品血中濃度或是為了減少服藥頻次,有些藥品會利用緩釋劑型讓藥品在體內慢慢的釋放出來,而磨粉會失去緩慢釋放的功能,將會導致藥品短時間內大量釋出。表一 常見不適合磨粉的藥品與原因(參見 周正修、 胡昆宜、 高東煒、 羅慶徽,2008。 藥物管灌投予使用之探討。臺灣醫界, 51: 29-32。)六、中高齡或照護者用藥應注意事項:代結論1、給藥時的照護照護者應遵醫囑並考慮病人之生活作息、進食時間、就寢時間,規劃適當的服藥間隔及給藥時間。服藥時也應盡量保持上半身直立,以避免嗆到或噎到。此外,亦須注意正在服用之特殊飲食與藥品間的交互作用,以及留意不宜磨粉的藥品。2、服藥順從性中高齡常因空間及時間感不佳,而忘記服藥,因此自我或照護者可運用器材輔助按時服藥;例如利用鬧鐘、手機、藥品日曆紀錄或藥盒協助,提醒按時服藥。同時,自己或照護者也應了解藥品的作用(為何要服用這個藥品、服用後的好處)、服藥時間、是否需和食物錯開(空腹或隨餐,或與進食相隔的明確時間)、服藥方式等。最後,老年病人自行購買或服用非醫師處方之用藥或保健食品前,應該與自己的醫師或藥師確認,以免造成錯誤或重複用藥。3、藥品儲存自我或照護者應了解藥物正確的保存方式,一般藥品若無特殊保存方式,皆建議放置於室溫、避光、陰涼、乾燥處;除非有特殊指示,切勿放置冰箱、浴室等較為潮濕的地方,以避免藥品變質。另外,針對特殊藥品則應特別注意儲存方式,以免藥品變質或失效。✦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4期》完整版
#04期文/林彥君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臨床藥師、姜紹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學系助理教授一、中高齡用藥問題的重要性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止,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7.56%;另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中高齡健康狀況調查報告發現,我國民眾55〜64歲有40.68%自述患有慢性疾病,至65歲以上並增加為64.88%;此外健保署2017年資料也指出,高齡健保醫療總支出已達2,612億元,占總醫療支出四成以上。隨著老年人口增加,醫療費用也將增加,而藥費支出為醫療費用的主要部分,因此在高齡化下,隨著慢性疾病盛行率的上升,健保對於藥品支出也將逐年增加,都凸顯了高齡化下中高齡用藥問題的重要性。此外,不同的研究也顯示當年齡漸增,在處方藥品、非處方藥品、保健食品的使用都有上升的趨勢。而中高齡用藥的風險因子,從老化引起身體吸收代謝機能的變化,身體急慢性疾病的持續發生,自我照護能力的退化與照顧者的可近性,到中高齡理智上與心理上對於藥品的態度等,都攸關中高齡的用藥安全,在高齡化下也值得深入探討。二、中高齡用藥的風險因子1、藥品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及藥效學(pharmacodynamics)改變中高齡生理機能衰退,如肝腎功能退化,可能會改變某些藥品的藥品動力學(身體對於藥品的處理,即藥品的吸收、分布、代謝、排除);中高齡身體也對於某些藥品的反應不同於其他年齡層,也就是藥效學(藥品對於身體的影響)的變化。2、較高機會具有多重疾病,而且重複就醫中高齡常伴隨著多重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服用的藥品數量與種類也較一般年輕族群多。而複雜的用藥則常使老年病人處於用藥錯誤、忘記服藥、服藥遵從性不佳、藥品間或與食物的交互作用、藥品不良反應等危機之中。加以健保就醫的方便性,且就醫費用低廉,民眾在求診後因症狀未改善或其他原因,再到其他醫療院所就醫,並重複領取同樣或同類的藥品,都可能產生重複用藥的問題。3、服用較多的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品中高齡由於身心組織器官的衰退,較容易產生用藥的不良反應,藥物與藥物、或藥物與食物間的交互作用,也比年輕者發生機率為高,而且反應可能也比較明顯。另外在華人的社會中,中草藥的服用也需要注意,同時中高齡使用保健食品的比例也在上升,都將使得藥品的使用安全更加複雜。4、因身體或認知的退化以致正確服藥有困難中高齡族群可能因為聽力減退而沒聽清楚醫囑指示,或因為視力不佳、不識字、看錯處方說明、記憶力退化、動作無法順利操作特殊給藥設計(例如治療緊急氣喘發作的吸入劑)、以及自行判斷藥品不良反應而調整用藥等,都可能影響服藥的遵從性。照顧者(家人或外勞)也可能因為錯解藥品資訊、誤認藥品、自行調整用藥等問題,間接造成中高齡服錯藥品或服用方法錯誤。5、較高的機率有吞嚥困難老年人有吞嚥困難的狀況並不少見,但是口服藥品液體劑型並不常見;因此口服劑型往往需要切割或磨碎;然而,一些具有特殊設計的口服劑型,例如腸衣錠或緩釋錠,卻不一定可以磨碎服用,尤其在機構照護下的部分老年病人,因為管灌給藥,不當地破壞劑型也可能危及到用藥安全與治療效益。三、老化對於藥品使用的影響1、藥品吸收能力的改變藥品吸收的程度,受到給藥途徑與藥品本身特性的影響。給藥途徑中,經腸道吸收是最常見的路徑,其中又以口服為最方便,但是也受到最多的因素影響。年齡增加使胃腸道生理功能改變,如小腸表面面積減少(小腸是最主要藥品吸收部位,此改變可以降低藥品的吸收)、胃排空減緩(在酸環境不穩定的藥品可能減少療效)、胃酸分泌減少(酸性藥品的吸收可能降低)、腸胃道蠕動變慢 (可能增加了藥品的吸收)。2、藥品體內分布的改變藥品被吸收以後,必須經過血液或淋巴液傳送到作用部位。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與全身水分減少,可能使水溶性藥品的分布體積減少,導致血中濃度增加,例如抗生素;另外,中高齡全身脂肪含量會相對較高(約兩倍),也可能增加親脂性藥品停留在脂肪中的時間而延長其藥效,例如鎮靜安眠藥品(diazepam10、lorazepam、haloperidol)。而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是重要的藥品結合與運輸蛋白,會隨著年齡增長逐年下降,而這會使得和白蛋白高度結合藥品之血中有效濃度增加,因此容易會增加藥效或副作用,如抗癲癇藥品(phenytoin)、抗凝血劑(warfarin)、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等。3、藥品代謝的改變藥品代謝的目的是改變藥品的結構,變得容易溶於水,而被身體排出。大多數藥品主要仰賴肝臟代謝,但肝臟體積、肝血流量隨著老化逐漸減少,肝臟代謝酵素活性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因此依賴肝臟代謝的藥品,將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易於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4、藥品排除的改變30歲後肌酸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每十年降低約8 mL/min;然而,因為中高齡通常具有較少的肌肉量、且活動量較年輕成人少,因此可能會因血中測出的血清肌酸酐偏低(肌酸酐的來源是橫紋肌),而誤導臨床判斷,令人誤以為其腎功能是正常的。5、藥效學的改變老化使生理機能衰退,以及其體內接受器(receptor)功能產生退化,如接受器數量改變、與藥品接合力改變,細胞內生化反應速率改變等,導致藥品對於身體的作用、或是身體對於藥品的反應不同於年輕族群。某些在年輕成人少見或輕微的副作用,在中老年族群上卻相對明顯。例如使用甲型接受器阻斷劑(α-receptor antagonists)引起的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在老年族群上特別明顯,因為中高齡自主神經系統機能退化,正常調節血壓的機轉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且中高齡的壓力感受器(baroreceptor)調節功能變差。因此給予老年病人這類藥品時,必須特別考慮此副作用之發生。另隨著中高齡腦部的老化,中樞系統合成多巴胺(dopamine)的量減少,相對增加多巴胺阻斷藥品的敏感性,因此中高齡使用metoclopramide (多巴胺阻斷劑),較易出現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四、中高齡多重用藥 (polypharmacy)的問題多重用藥是中高齡用藥常見的一項重要議題,一般泛指同時使用5種以上的藥品。高齡族群常同時合併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常就診多科別或不同醫療院所,使用多種藥品來解決疾病的問題,但多科就診可能會延伸出各科醫師開立相同或相似機轉藥品的情形。醫療改革基金會曾調查發現,65歲以上中高齡中,5成以上有慢性疾病,其中平均用藥種類超過5種者,有67%;用藥超過10種者有28% 。然而,若以不必要藥品為研究對象,使用用藥合理指數(medication appropriateness index, MAI),65歲以上病人在不同的調查下,44〜75%至少服用一個不必要藥品,最常見的不必要原因為缺乏適應症。五、中高齡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問題中高齡潛在性不適當用藥可以定義為——在中高齡族群中應該要被避免的藥品,因為這些藥品引起較高副作用發生率、或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們的效益,而且同時存在更安全及有效的治療選擇。使用評估的工具可幫助降低中高齡的潛在性不適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PIMs),而目前臨床上常用高齡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分別為Beers criteria與STOPP (screening tool of older people's prescriptions) & START (screening tool to alert to right treatment) criteria,以及台灣在2012年與2019年更新版的PIM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Taiwan。雖然這些準則告訴我們哪些用藥是高齡族群應該避免的,但是由於臨床治療所需,我們依然會發現有許多中高齡正在使用這些高風險藥品。因此,除了追蹤、監測可能的藥品不良反應之外,我們也需要評估是否有其他藥品可以替代與使用的必要性。參考上述三種準則,表列出幾項常見老年不適當用藥以及處理的建議。1、抗膽鹼作用的藥品 (Anticholinergic Drug)隨著年齡的老化,體內膽鹼生成量減少、膽鹼受體敏感度增加、藥品清除率下降等因素,使中高齡對抗膽鹼的副作用更為敏感。抗膽鹼藥品雖然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其常見副作用包含排尿困難、便秘、認知障礙等,導致在高齡族群中,加重便秘、攝護腺肥大造成排尿困難等問題。因此中高齡用藥選擇上,需要特別考量抗膽鹼藥品使用之必要性與衡量其風險。2、鎮靜安眠藥(benzodiazepines,簡稱BZD)的使用此類藥品使用於失眠、鎮靜、抗焦慮、癲癇或酒精戒斷症侯群,使用極為普遍,包括中高齡者。然而,高齡族群由於生理功能的改變,本身對BZD代謝排除能力差,導致藥品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使其引起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較年輕族群強,所產生之較長時間的鎮靜作用,可能會增加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對於高齡病人的失眠,首先要了解其失眠成因,可先從非藥品治療開始嘗試,如放鬆治療、限制日間休息時間等,其次再考慮搭配藥品治療;而藥品治療的初始劑量應從最低的劑量開始,慢慢增加。以安眠為目的之鎮靜安眠藥,應於睡前或睡眠中斷時使用,考慮選擇短效與長效藥品的搭配,避免病人在白天裡出現昏睡、意識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應。3、跌倒風險之藥品跌倒是中高齡重要的常見問題,跌倒與跌倒相關的併發症是已開發國家第五大的死亡原因。跌倒風險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含內在風險因子,老化後導致平衡感變差、步態不穩、認知功能退化等,以及外在風險因子,如環境、使用增加跌倒風險之藥品等原因。藥品使用是中高齡造成跌倒的重要原因,亦為其中較易改變的因子之一;常見增加跌倒風險之藥品,包括鎮靜安眠藥、抗憂鬱藥品、鴉片類止痛劑等。4、常見藥品交互作用中高齡常伴隨著多重疾病,服用的藥品數量與種類也較一般年輕族群多,而使用的藥品種類愈多,其發生藥品交互作用的風險愈大。一般而言,藥品交互作用定義是當兩項藥品併用時,因其相互影響導致藥品本身或藥效的變化。常見藥品交互作用包含藥物動力學以及藥效學的影響。藥物動力學方面,某些藥品具有抑制或促進其他藥品代謝的作用,導致藥品的效用降低或增強,例如磺胺類抗生素會抑制代謝抗癲癇藥Phenytoin的肝臟酵素,導致Phenytoin血中濃度增加,毒性上升。而某些藥效學方面的交互作用在中高齡身上,要比年輕人更容易發生,因為在生理上自我調節的機制下降,所以對於這樣的交互作用更為敏感。舉例來說,有前列腺肥大疾病的中高齡,若併用兩個以上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品,如某些三環抗憂鬱劑或第一代抗組織胺,可能會誘發尿液滯留的現象。除了藥品與藥品交互作用外,因中高齡常見服用中藥、保健食品之習慣,尚有西藥與中藥交互作用、藥品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以及併用會惡化潛在疾病的藥品與疾病交互作用等。5、不適合磨粉之藥品中高齡病人常見有吞嚥困難、需要管灌進食之病人,對於這些病人而言,液體製劑是最適合給予的劑型。若沒有液體劑型可以替代,則須將錠劑磨成粉之後給藥。然而,有些藥品因為特殊劑型設計不適合磨粉:如腸溶劑型,其腸衣設計在鹼性環境(腸道)才會被分解,因此可減少胃部刺激,或可避免藥品被胃酸破壞,若磨粉可能造成藥品提早在胃部釋放出來,遭胃液破壞或刺激胃黏膜,失去了腸溶錠的意義。又如緩釋劑型(slow-released)、控釋劑型(controlled-release),為了長時間維持穩定藥品血中濃度或是為了減少服藥頻次,有些藥品會利用緩釋劑型讓藥品在體內慢慢的釋放出來,而磨粉會失去緩慢釋放的功能,將會導致藥品短時間內大量釋出。表一 常見不適合磨粉的藥品與原因(參見 周正修、 胡昆宜、 高東煒、 羅慶徽,2008。 藥物管灌投予使用之探討。臺灣醫界, 51: 29-32。)六、中高齡或照護者用藥應注意事項:代結論1、給藥時的照護照護者應遵醫囑並考慮病人之生活作息、進食時間、就寢時間,規劃適當的服藥間隔及給藥時間。服藥時也應盡量保持上半身直立,以避免嗆到或噎到。此外,亦須注意正在服用之特殊飲食與藥品間的交互作用,以及留意不宜磨粉的藥品。2、服藥順從性中高齡常因空間及時間感不佳,而忘記服藥,因此自我或照護者可運用器材輔助按時服藥;例如利用鬧鐘、手機、藥品日曆紀錄或藥盒協助,提醒按時服藥。同時,自己或照護者也應了解藥品的作用(為何要服用這個藥品、服用後的好處)、服藥時間、是否需和食物錯開(空腹或隨餐,或與進食相隔的明確時間)、服藥方式等。最後,老年病人自行購買或服用非醫師處方之用藥或保健食品前,應該與自己的醫師或藥師確認,以免造成錯誤或重複用藥。3、藥品儲存自我或照護者應了解藥物正確的保存方式,一般藥品若無特殊保存方式,皆建議放置於室溫、避光、陰涼、乾燥處;除非有特殊指示,切勿放置冰箱、浴室等較為潮濕的地方,以避免藥品變質。另外,針對特殊藥品則應特別注意儲存方式,以免藥品變質或失效。✦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4期》完整版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