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Ntpu3月22日已讀 4 分鐘靜思是學老者源源不絕的動力已更新:9月20日#03期文/陳國鈞 景美高中退休教師欣見《學老誌》創刊,我在閱讀之餘,看到其許多探索和視野與自己若合符節,遂起了共襄盛舉之想。學老—活到老學到老也,對人生邁入老境者別具意義,在百歲人生已不是夢、須有所規劃而刻不容緩的今日,則更具意義。何謂老?首先,就「學老」一詞來探討一下。「老」這個字從毛匕會意,取人老毛髮變白為義,是從一個人的外表特徵來看。若以年齡來看,《禮記》云「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意思是六十歲不宜從事體勞的工作,但能憑經驗指導別人;七十歲告老,應把工作責任交付後人;八十九十視力聽力心力皆衰,和七歲一般,犯了過錯可以原諒;到了百歲,是人生之極,只待人供養。所以今日朝百歲人生規劃,從六十歲就可以開始。怎麼學?學這個字很有意思,後人通作學習之義,但不只是非學什麼不可,主要是從做中學。為何要做中學?原來學是「斅」的簡體字,覺悟之義,學了才會轉迷成悟,所以這個本義更教人注意。學就是要動起來,身體動、心腦動、與人互動,缺一不可。老人肯定會比年輕時少動,而這就是人加速老化的原因。老化不能逆轉,但可以延緩,動起來就是延緩老化,是友善老境的不二法門。而動,具體而言,即與外界保持連結。學甚麼?外界,約略說,指自然界、知識界、器物界、技藝界、哲學界、食品界、運動界。連結的方式是學習、閱讀、玩賞、研究、走訪、經歷、信仰、著述、演說、享用、服務…等。我找到了一幅對聯,很能象徵一位學老者的意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以對仗形式呈現,本具美感,又詩情畫意;一位學老者與自然界、人事界、知識界融合的意境躍然紙上。它是明代顧憲成題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聯。器物界是許多人「學老」的憑藉。北宋歐陽修,不說他在人事界、知識界的成就斐然。他與器物的相契,從他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可以察覺,「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這是後人讚佩他一代文豪之餘,容易沒注意到的。孔子是春秋晚期一位照亮古今的人物。他自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愛好古代文物制度,態度謹慎。又云「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對於這些知識界、人事界的工作,他竟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明代徐宏祖號霞客,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旅行家;博覽史籍、輿地誌,遍遊宇內,終身來往於山水間,未嘗或息;所至均以日記誌其勝景,成《徐霞客遊記》為古今遊記第一,為多少與自然界連結的學者旅行者津津樂道。人生於天地之間,為萬物之一;研究宇宙人生深層意義的哲學,學老者捨我其誰?他們多將宗教信仰作為生命的寄託、依靠。凡動聽、悅目、賞心的技藝,無人不喜歡。所以孔子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學老者或從欣賞的角度,或從創作的角度,人生因此而得到了滋潤,增加了趣味。飲食界,《論語》云(白話來說),食物不嫌精緻,肉不嫌切細;放久腐壞了不吃;變色不吃;烹調壞了不吃;不是正餐不吃;宰殺處理不當不吃;醬不適當不吃;不使吃肉比吃飯菜多;喝酒按酒量,不喝到醉;零買的酒不喝;肉乾怕不乾淨不吃;桌上生薑不撤;食物不可多吃;吃時不講話。以上多為可行的叮嚀。結語人老了,難免漸漸不愛動、不想動,但腦筋不能不動。積極的做法是靜下來,心腦保持靈動,在深長呼吸的帶動下,進入深思的境界,也就是靜坐或禪修。你應該曾體驗過,在與外界連結時,總會自然而然進入思想的狀態,然後專注地進入所連結的外界,為你所用。《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確立所要投入的外界),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深長的呼吸),安而能慮(深思),慮而後能得(與外界連結)」。靜坐雖然不動,但靜思是一種動,所以成為身體動、心腦動、與人互動的三動之一。靜思是有時候人所不察覺的,靜思是學老者源源不絕的動力。 (編按: 作者為一名教過將近40年國文課的景美高中退休教師,現年80歲。作者自敘:國學浩如煙海,為了次日的教課,我常首其中,在靜思之下不以為苦,並教學相長。我視慢跑為最理想的運動項目,老少咸宜,不受場地器材擺布;陰天小雨,穿上雨鞋、撐著雨傘,一樣上路,日行萬步。在陽光空氣、青山綠水包覆下,尤其是獨自一人邊走跑邊靜思中,愛上了它,覺得自己好像是享受著唐代柳宗元《江雪》中,寒江獨釣的境界。除了靜思當下,竹師附小、新竹二中、新竹一中、台灣師大、陸步兵學校的學習經歷,以及新竹女中、景美女中的教學過程,都化為我今日「學老」的養分動力。) ✦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3期》完整版
#03期文/陳國鈞 景美高中退休教師欣見《學老誌》創刊,我在閱讀之餘,看到其許多探索和視野與自己若合符節,遂起了共襄盛舉之想。學老—活到老學到老也,對人生邁入老境者別具意義,在百歲人生已不是夢、須有所規劃而刻不容緩的今日,則更具意義。何謂老?首先,就「學老」一詞來探討一下。「老」這個字從毛匕會意,取人老毛髮變白為義,是從一個人的外表特徵來看。若以年齡來看,《禮記》云「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意思是六十歲不宜從事體勞的工作,但能憑經驗指導別人;七十歲告老,應把工作責任交付後人;八十九十視力聽力心力皆衰,和七歲一般,犯了過錯可以原諒;到了百歲,是人生之極,只待人供養。所以今日朝百歲人生規劃,從六十歲就可以開始。怎麼學?學這個字很有意思,後人通作學習之義,但不只是非學什麼不可,主要是從做中學。為何要做中學?原來學是「斅」的簡體字,覺悟之義,學了才會轉迷成悟,所以這個本義更教人注意。學就是要動起來,身體動、心腦動、與人互動,缺一不可。老人肯定會比年輕時少動,而這就是人加速老化的原因。老化不能逆轉,但可以延緩,動起來就是延緩老化,是友善老境的不二法門。而動,具體而言,即與外界保持連結。學甚麼?外界,約略說,指自然界、知識界、器物界、技藝界、哲學界、食品界、運動界。連結的方式是學習、閱讀、玩賞、研究、走訪、經歷、信仰、著述、演說、享用、服務…等。我找到了一幅對聯,很能象徵一位學老者的意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以對仗形式呈現,本具美感,又詩情畫意;一位學老者與自然界、人事界、知識界融合的意境躍然紙上。它是明代顧憲成題江蘇無錫東林書院聯。器物界是許多人「學老」的憑藉。北宋歐陽修,不說他在人事界、知識界的成就斐然。他與器物的相契,從他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可以察覺,「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碁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這是後人讚佩他一代文豪之餘,容易沒注意到的。孔子是春秋晚期一位照亮古今的人物。他自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愛好古代文物制度,態度謹慎。又云「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對於這些知識界、人事界的工作,他竟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明代徐宏祖號霞客,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旅行家;博覽史籍、輿地誌,遍遊宇內,終身來往於山水間,未嘗或息;所至均以日記誌其勝景,成《徐霞客遊記》為古今遊記第一,為多少與自然界連結的學者旅行者津津樂道。人生於天地之間,為萬物之一;研究宇宙人生深層意義的哲學,學老者捨我其誰?他們多將宗教信仰作為生命的寄託、依靠。凡動聽、悅目、賞心的技藝,無人不喜歡。所以孔子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學老者或從欣賞的角度,或從創作的角度,人生因此而得到了滋潤,增加了趣味。飲食界,《論語》云(白話來說),食物不嫌精緻,肉不嫌切細;放久腐壞了不吃;變色不吃;烹調壞了不吃;不是正餐不吃;宰殺處理不當不吃;醬不適當不吃;不使吃肉比吃飯菜多;喝酒按酒量,不喝到醉;零買的酒不喝;肉乾怕不乾淨不吃;桌上生薑不撤;食物不可多吃;吃時不講話。以上多為可行的叮嚀。結語人老了,難免漸漸不愛動、不想動,但腦筋不能不動。積極的做法是靜下來,心腦保持靈動,在深長呼吸的帶動下,進入深思的境界,也就是靜坐或禪修。你應該曾體驗過,在與外界連結時,總會自然而然進入思想的狀態,然後專注地進入所連結的外界,為你所用。《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確立所要投入的外界),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深長的呼吸),安而能慮(深思),慮而後能得(與外界連結)」。靜坐雖然不動,但靜思是一種動,所以成為身體動、心腦動、與人互動的三動之一。靜思是有時候人所不察覺的,靜思是學老者源源不絕的動力。 (編按: 作者為一名教過將近40年國文課的景美高中退休教師,現年80歲。作者自敘:國學浩如煙海,為了次日的教課,我常首其中,在靜思之下不以為苦,並教學相長。我視慢跑為最理想的運動項目,老少咸宜,不受場地器材擺布;陰天小雨,穿上雨鞋、撐著雨傘,一樣上路,日行萬步。在陽光空氣、青山綠水包覆下,尤其是獨自一人邊走跑邊靜思中,愛上了它,覺得自己好像是享受著唐代柳宗元《江雪》中,寒江獨釣的境界。除了靜思當下,竹師附小、新竹二中、新竹一中、台灣師大、陸步兵學校的學習經歷,以及新竹女中、景美女中的教學過程,都化為我今日「學老」的養分動力。) ✦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3期》完整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