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Ntpu3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記83歲張曉風談「書和書都是親戚」已更新:9月20日#03期文/林芳梅 臺北大學橘子讀書會成員感謝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的支持,歷史系辛法春老師在2023年11月,於青銀共學課程「閱讀悅讀」課堂中,邀請到張曉風教授蒞臨演講。開始前教室外也提供張教授相關的著作方便選購,翻閱後甚喜《放爾千山萬水身》一書,因彙集遊記抒情覽勝,頗富閒情逸致,又可增益見聞充實內涵。年輕時我雖曾購讀張曉風名著,但當日目睹老師83高齡,仍健朗親簽留念,深感意外之喜。張教授大我約20歲,學問高深、文藝精湛、熱心公益、傳播慈愛,個人仰慕已久,更是人生典範。教授每到—處演講,必帶—些小物,多半是旅行各地自購,或他人饋贈的禮物,因少用積存在家中,在重視環保觀念及斷捨離之下,便拿出義賣。且教授有感於毒品氾濫是社會罪惡之源,因毒不僅危害自身,有時吸毒者殺人犯罪引發更多社會問題,故將義賣所得固定捐给「晨曦戒毒村」,希望透過戒癮預防來消減不幸事件,也避免家庭紛擾和社會負擔。聯想起北大社區內歷年來也有類似活動,如二手閒置物品交換或義賣,在北大校園內散步也曾偶遇相關活動,提倡環保惜物並結合公益,均值得示範推廣。黃金非寶 諸善不空張曉風演講首先提及前總統馬英九祖父馬立安所傳家訓《黃金非寶書為寶,萬物皆空善不空》,善心、善言、善行,在虛無乖謬的時代中,實感彌足珍貴。她更廣意深義詮釋了「書與書是親戚」,讀人如讀書,人也是一本書,譬如人與書也是親戚;親戚有遠疏者,書也有背道者,讀書當判斷其好壞對錯。指出現今資訊爆炸、書籍氾濫、電子傳播成災,昔禁書之流或太嚴厲,今資訊判讀更須求真務實。個人感覺教授的提醒極其重要,如選舉時虛假訊息充斥易生誤導,阻礙選賢與能,選後即使發現真相,也已後悔莫及。她曾見富人豪宅書牆玻璃櫃上鎖仿似珍藏卻是假書,雖僅裝飾附庸風雅,也知藏書多象徵高尚、學問好,可惜滿櫃假書不如一本真正好書啊!如不識字非知識份子,可惜珍貴經書可能只用來夾絲線而已。教授也述及好學家風很可貴,如梁實秋父之「飽蠹樓」謙稱不勤學,卻也常買書為樂,梁實秋耳濡目染,飽讀詩書氣自華,認真盡力遂成一代文壇大師。我也聯想到北大重劃區中,許多新建落成的社區裝潢優美,常附設圖書閱覽室,而北大USR計畫主持人曾敏傑籌立健康書庫,並導入社區巡迴借閱,推廣知識文化成就書香大學城,精神都是一致。 廣泛閱讀 常思考證張曉風也分享到朋友幼時曾居鄉下讀私塾,偶逢有鄰匆促搬家,因書重而遺留全套《新青年雜誌》,其中文章都是當代學者名家所著,有如就讀大學吸收新知,充實發展後成著名學者,人生因緣際會真是巧妙,知識份子與非知識份子對於書的運用與領悟也有所不同。論及曾參觀親見早期海軍幼校12歲少年,其毛筆所寫文言文,比現在大學生還優,雖年幼卻已背誦百篇好文,於抒情、説道、講理、論義,都頗見傑出處。近來教育課綱議題討論頗多,我則認為凡事可於實施後客觀檢討改進,但須理性評估、批判避免偏激對立。關於社會性別發展的歷程,演講中談及香港盧瑋鑾,身為女教授同情魯迅正妻朱氏,被輕視冷落而夫卻外遇生子。提醒當思維其時代背景,多閱讀相關而不同觀點之文章,面向若放寬、視野開闊,認知就較合情入理。省思工業成長與經濟開發,論及清末民初有學者遊歐,見煙囪羨慕工業先進發展,殊不知如今煙囪工業污染已成陰霾惡夢,尤其最近日本排核污水入海,哀全球大禍。書與書是親戚,而親戚有好壞對錯,必須善於分辨,有時如瞎子摸象只知局部,就算當時是對,也未必永遠對,何況常言道,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提醒我們閱讀須常思考查證、修正謬誤。知識救國 興學濟世關於振興醫療學養教育,述及昔福建窮困,林文慶移民而住新加坡,會讀書得良機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畢業後,曾為廈門大學校長,熱心服務奉獻良多。其子林可勝亦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畢業,因緣際會回國訓練軍醫護理,救助治療抗日戰爭傷患,保全軍人維持戰力功績甚大。後成為國防醫學院第一任院長,到美國研究解疼痛與營養學,因感戰患傷疼痛苦,只能補蛋增添營養,故有志於解痛補益救人。我觀察今健保制度造福人群,但衍生醫療給付與品質問題;政府探究藥價療效影響,研發醫學教育科技仁德,期盼善待護理人員,使學以致用。祈求兩岸交流台海和平,因恐戰亂致民傷家毀。推崇非知識份子興學義舉。丁龍(馬進隆)廣東台山人,於1901年將贈在美工作多年所得,而寫捐款信給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盼該校研究中華文化,工作期間主人受其言行感動,亦捐大善款協助共同成就心願(丁龍後於1905年返中)。慈禧收到哥大來訊,遂指示李鴻章護送贈書哥大《古今圖書集成》,可說是當時的中國百科全書。李鴻章完成此生最後重大任務後,不久即逝世了。另王貫英是山東人,也是非知識分子興學典範,台灣尚存王貫英圖書館以為紀念,因時代環境變化,故未來可能考慮易地安置。本人退休居住三峽,感謝北大圖書館開放社區住戶閱覽,遺憾因新冠疫情而關閉,祈早日再開放造益社區。逆增上緣 得失互倚論及《牛賦》係柳宗元(子厚)所作,自比喻為牛,辛苦勞作卻無功祿,而趨炎附勢者如驢,享榮華富貴。《書柳子厚牛賦後》係蘇軾(東坡)所作。其文中記以巫為醫病不飲藥,以牛為藥誤損生命,勸善思正行戒此惡習;讀該文知因船大可載百牛與其糧草。分析西洋船似魚、前尖後方,華人船似水鳥更適航行,因此宋元時代造船技超西方,宋代大船已能裝載重物遠航。蘇東坡屢次被貶卻受苦尋趣,貶到哪吃到哪,研發食譜享受美味,椰子酒酣然暢意。椰子冠自得其樂,蘇軾自謂「東坡何事不違時」。張教授也帶來珍貴大椰子所做成之手工藝用品與獸骨(上刻甲骨文字),讓聽眾傳看一番。論及《菽園雜記》,說明菽水承歡係表尊敬老人孝養之道。因昔物質貧困,而以豆子豆腐類補充長者蛋白質營養,以盡孝道。述及潮濕天氣必須常曬(曝)書,客家人常曬菜成各種菜乾,如福菜、蘿蔔乾等等,老菜脯燉雞湯美味好吃,有外國人聽說所食菜已珍藏五十年,頓感驚呆。師說其友分享屋有壁癌,雖煩厭,也可反觀相對好處,就因濕度高、皮膚方得水嫩,正反面觀點並陳,也增進逆向思考能力。屏東少年 華人之光張教授廣泛學習、靈活思考,運用連結、悠遊浩瀚書海。勤學善思、述議論辯,靈感啟動、文思煥發、旁徵博引、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令人肅然起敬。回憶起年輕時爭讀張教授報載文章,婉約抒情、雅趣記物,鏗鏘議論、犀利批判,誠女中豪傑。縱橫古今,出入東西,乃文壇珍寶。讀人如讀書諸多況味,有人自我介紹仍陌生未識,有人不用介紹,早已傳聞芬芳天地間。想起中時聯合副刊茁壯時期至今數十年,「千江有水千江月」,畢竟同一月,然而「大洋有魚魚萬種」,其展現華人藝文風光,耀眼榮光無窮餘韻。(編按:本文為作者聆聽張曉風教授演講所感,所摘記當日演講內容。另張曉風教授青少年曾於屏東度過,其屏東勝利路的眷村老家,也已被縣府翻修改造成立書店,用以彰顯張教授對現代文學的貢獻。)✦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3期》完整版
#03期文/林芳梅 臺北大學橘子讀書會成員感謝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的支持,歷史系辛法春老師在2023年11月,於青銀共學課程「閱讀悅讀」課堂中,邀請到張曉風教授蒞臨演講。開始前教室外也提供張教授相關的著作方便選購,翻閱後甚喜《放爾千山萬水身》一書,因彙集遊記抒情覽勝,頗富閒情逸致,又可增益見聞充實內涵。年輕時我雖曾購讀張曉風名著,但當日目睹老師83高齡,仍健朗親簽留念,深感意外之喜。張教授大我約20歲,學問高深、文藝精湛、熱心公益、傳播慈愛,個人仰慕已久,更是人生典範。教授每到—處演講,必帶—些小物,多半是旅行各地自購,或他人饋贈的禮物,因少用積存在家中,在重視環保觀念及斷捨離之下,便拿出義賣。且教授有感於毒品氾濫是社會罪惡之源,因毒不僅危害自身,有時吸毒者殺人犯罪引發更多社會問題,故將義賣所得固定捐给「晨曦戒毒村」,希望透過戒癮預防來消減不幸事件,也避免家庭紛擾和社會負擔。聯想起北大社區內歷年來也有類似活動,如二手閒置物品交換或義賣,在北大校園內散步也曾偶遇相關活動,提倡環保惜物並結合公益,均值得示範推廣。黃金非寶 諸善不空張曉風演講首先提及前總統馬英九祖父馬立安所傳家訓《黃金非寶書為寶,萬物皆空善不空》,善心、善言、善行,在虛無乖謬的時代中,實感彌足珍貴。她更廣意深義詮釋了「書與書是親戚」,讀人如讀書,人也是一本書,譬如人與書也是親戚;親戚有遠疏者,書也有背道者,讀書當判斷其好壞對錯。指出現今資訊爆炸、書籍氾濫、電子傳播成災,昔禁書之流或太嚴厲,今資訊判讀更須求真務實。個人感覺教授的提醒極其重要,如選舉時虛假訊息充斥易生誤導,阻礙選賢與能,選後即使發現真相,也已後悔莫及。她曾見富人豪宅書牆玻璃櫃上鎖仿似珍藏卻是假書,雖僅裝飾附庸風雅,也知藏書多象徵高尚、學問好,可惜滿櫃假書不如一本真正好書啊!如不識字非知識份子,可惜珍貴經書可能只用來夾絲線而已。教授也述及好學家風很可貴,如梁實秋父之「飽蠹樓」謙稱不勤學,卻也常買書為樂,梁實秋耳濡目染,飽讀詩書氣自華,認真盡力遂成一代文壇大師。我也聯想到北大重劃區中,許多新建落成的社區裝潢優美,常附設圖書閱覽室,而北大USR計畫主持人曾敏傑籌立健康書庫,並導入社區巡迴借閱,推廣知識文化成就書香大學城,精神都是一致。 廣泛閱讀 常思考證張曉風也分享到朋友幼時曾居鄉下讀私塾,偶逢有鄰匆促搬家,因書重而遺留全套《新青年雜誌》,其中文章都是當代學者名家所著,有如就讀大學吸收新知,充實發展後成著名學者,人生因緣際會真是巧妙,知識份子與非知識份子對於書的運用與領悟也有所不同。論及曾參觀親見早期海軍幼校12歲少年,其毛筆所寫文言文,比現在大學生還優,雖年幼卻已背誦百篇好文,於抒情、説道、講理、論義,都頗見傑出處。近來教育課綱議題討論頗多,我則認為凡事可於實施後客觀檢討改進,但須理性評估、批判避免偏激對立。關於社會性別發展的歷程,演講中談及香港盧瑋鑾,身為女教授同情魯迅正妻朱氏,被輕視冷落而夫卻外遇生子。提醒當思維其時代背景,多閱讀相關而不同觀點之文章,面向若放寬、視野開闊,認知就較合情入理。省思工業成長與經濟開發,論及清末民初有學者遊歐,見煙囪羨慕工業先進發展,殊不知如今煙囪工業污染已成陰霾惡夢,尤其最近日本排核污水入海,哀全球大禍。書與書是親戚,而親戚有好壞對錯,必須善於分辨,有時如瞎子摸象只知局部,就算當時是對,也未必永遠對,何況常言道,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提醒我們閱讀須常思考查證、修正謬誤。知識救國 興學濟世關於振興醫療學養教育,述及昔福建窮困,林文慶移民而住新加坡,會讀書得良機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畢業後,曾為廈門大學校長,熱心服務奉獻良多。其子林可勝亦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畢業,因緣際會回國訓練軍醫護理,救助治療抗日戰爭傷患,保全軍人維持戰力功績甚大。後成為國防醫學院第一任院長,到美國研究解疼痛與營養學,因感戰患傷疼痛苦,只能補蛋增添營養,故有志於解痛補益救人。我觀察今健保制度造福人群,但衍生醫療給付與品質問題;政府探究藥價療效影響,研發醫學教育科技仁德,期盼善待護理人員,使學以致用。祈求兩岸交流台海和平,因恐戰亂致民傷家毀。推崇非知識份子興學義舉。丁龍(馬進隆)廣東台山人,於1901年將贈在美工作多年所得,而寫捐款信給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盼該校研究中華文化,工作期間主人受其言行感動,亦捐大善款協助共同成就心願(丁龍後於1905年返中)。慈禧收到哥大來訊,遂指示李鴻章護送贈書哥大《古今圖書集成》,可說是當時的中國百科全書。李鴻章完成此生最後重大任務後,不久即逝世了。另王貫英是山東人,也是非知識分子興學典範,台灣尚存王貫英圖書館以為紀念,因時代環境變化,故未來可能考慮易地安置。本人退休居住三峽,感謝北大圖書館開放社區住戶閱覽,遺憾因新冠疫情而關閉,祈早日再開放造益社區。逆增上緣 得失互倚論及《牛賦》係柳宗元(子厚)所作,自比喻為牛,辛苦勞作卻無功祿,而趨炎附勢者如驢,享榮華富貴。《書柳子厚牛賦後》係蘇軾(東坡)所作。其文中記以巫為醫病不飲藥,以牛為藥誤損生命,勸善思正行戒此惡習;讀該文知因船大可載百牛與其糧草。分析西洋船似魚、前尖後方,華人船似水鳥更適航行,因此宋元時代造船技超西方,宋代大船已能裝載重物遠航。蘇東坡屢次被貶卻受苦尋趣,貶到哪吃到哪,研發食譜享受美味,椰子酒酣然暢意。椰子冠自得其樂,蘇軾自謂「東坡何事不違時」。張教授也帶來珍貴大椰子所做成之手工藝用品與獸骨(上刻甲骨文字),讓聽眾傳看一番。論及《菽園雜記》,說明菽水承歡係表尊敬老人孝養之道。因昔物質貧困,而以豆子豆腐類補充長者蛋白質營養,以盡孝道。述及潮濕天氣必須常曬(曝)書,客家人常曬菜成各種菜乾,如福菜、蘿蔔乾等等,老菜脯燉雞湯美味好吃,有外國人聽說所食菜已珍藏五十年,頓感驚呆。師說其友分享屋有壁癌,雖煩厭,也可反觀相對好處,就因濕度高、皮膚方得水嫩,正反面觀點並陳,也增進逆向思考能力。屏東少年 華人之光張教授廣泛學習、靈活思考,運用連結、悠遊浩瀚書海。勤學善思、述議論辯,靈感啟動、文思煥發、旁徵博引、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令人肅然起敬。回憶起年輕時爭讀張教授報載文章,婉約抒情、雅趣記物,鏗鏘議論、犀利批判,誠女中豪傑。縱橫古今,出入東西,乃文壇珍寶。讀人如讀書諸多況味,有人自我介紹仍陌生未識,有人不用介紹,早已傳聞芬芳天地間。想起中時聯合副刊茁壯時期至今數十年,「千江有水千江月」,畢竟同一月,然而「大洋有魚魚萬種」,其展現華人藝文風光,耀眼榮光無窮餘韻。(編按:本文為作者聆聽張曉風教授演講所感,所摘記當日演講內容。另張曉風教授青少年曾於屏東度過,其屏東勝利路的眷村老家,也已被縣府翻修改造成立書店,用以彰顯張教授對現代文學的貢獻。)✦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3期》完整版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