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Usr Ntpu

登山養生抗老化的生活實踐

已更新:9月20日


文/帥賢斌 婦產科醫師

登山運動的好處,人人都可以娓娓道來、朗朗上口,唯獨因疑惑躑躅、望之卻步的是——登山是否會傷及膝蓋?怎麼改變大家根深蒂固的想法?如何更新觀念欣然接受?能夠結成正果,才是最重要的課題。耕心要從根本淺移默化,奮起要先豎立標竿,與山同行要喜樂並轡。知易行難,立而言易如反掌,起而行不是一蹴可幾;筆者有鑑於此,率先身體力行以身犯難,十年匡正成書《銀髮飛揚 膝行萬里》,並得到台灣大學等圖書館入館典藏,希望辛勤耕耘可改變讀者一二,實證結果有益十方大眾。




登山的實驗


筆者投入漫長十年,專注於老人登山會不會造成膝蓋、髖關節及脊椎受傷。尤其在72歲的後6個月,更負重40公斤上坡1.5公里爬升500公尺,維持一星期兩次,其餘日子亦如往常一樣爬山。10年研究中,前兩年發現問題設定目標,後八年尋找答案獲得正果,為了避免從事外觀察而不當歸納,偏頗總結導致錯誤統計,因而陷入像草履蟲的困境,所以親自投入實驗當中,發掘困難究其因果,了解真像以找到根本解決方案。

經過不斷的加重揹負強度,希望得到的答案能夠呈現事實,跬步萬里、赴湯蹈火,最終得到的結論是「正確爬山 不會傷害膝蓋」,登山運動不但可以抗老化,也可以讓部份器官再造重生。十年期間,偶而挑戰百岳,亦完成奇萊主峰與北峰的單攻(一日走完),「老仙」不是有正確方法,難以克竟其功。


登山的學理


高山上人體對氧氣的需求沒有減少,但氧氣的來源供給相對不足,越高海拔氧氣的濃度越少。平地空氣中氧氣含量佔20%,海拔高度每升高600公尺,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下降1%,海拔3,000公尺的含氧濃度14.2%,喜馬拉雅山頂的氧氣濃度不足7.5%。海拔高度2,100公尺,人體就可能因缺氧發生高山症的情況,所以,登山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要冒然挑戰高山,急性高山症常來不及施救而猝死途中,例如登玉山的路最好走,但也最常發生不幸遺憾事件。

上山腳程快是能力,下山速度快是由於地心引力,老人登山的目的是養生,無須為了追求速度而增加受傷的機率。登山運動所消耗的熱量,從解析牛頓定律(功=質量×高度)就可以一目了然,登山所消耗的熱量與我們的體重和爬山的高度有關,爬升越高消耗的熱量越多,爬得快或慢沒有差別,爬山快肌肉會更痠的原因,是因為氧氣供應和二氧化碳交換不及代謝,血液中產生更多酸性物質所造成。


登山的好處


運動的目的是要長長久久,今天安全無恙回家、明天高興再來,運動的好處是日積月累,體質的改變是一點一滴。膝蓋腳踝是老人最脆弱的部位,每一踏步之前,都要準備穩妥避免劇變受傷。運動改善心肺功能,登山行進中更多因為急喘牽動著深呼吸,讓肺泡充分的擴張,增加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也幫助血液循環達到身體的每一角落,因增強免疫力而提升對疾病的抵抗力。

長期的登山健行,可以降低三高與週邊血管阻力,改善血管壁硬化,血液從心臟流到身體的各部位必然倍加通暢;心臟負荷減輕一些,耗能、耗氧、耗心力的心血管疾病,都能夠獲得長足改善。因為血壓=心輸出量×全身週邊血管阻力;當心輸出量固定,減少週邊血管阻力,就降低了血壓。


登山前的評估


老人和青壯年雷同,不同的是,老人有一副老關節、舊韌帶及漸漸乏力萎縮的肌肉,老人必要關注的是,如何極大化善用這身老骨頭,達到運動養生、正面向好、抗老化的功能;抓住筋骨百年重生再造的契機,避免不當使用適得其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加速失能。

所以,老人登山前,必要詳細健康檢查,並加強登山行前準備,登山意味著遠離市區,山上沒有便利的醫療設施,無法提供緊急多元救護需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包括:心肺功能是否適合登山運動,自己的膝蓋關節、髖關節、踝關節是否可以攀高踩煞,脊椎是否能夠承受適度需要揹負的重量。因為登山準備,包括基本飲水、行動糧、雨衣、保暖衣物併登山杖,加總起來有7到8公斤,登山健行有負重和沒有背包,身心的感覺是不一樣,登山要有耐心也要有耐力,兩者並備,方能換得悠遊自在。


登山前的準備





了解身體也要預備我們的心態,老人運動的目的是養生不是學功夫,學功夫怕為時已晚,登山切忌急躁冒進;老人最大的優點是有耐性神篤定,只要按部就班,必然能夠漸進獲益。登高望遠小天下,然行遠必自邇,眼光再遠大,還是要就近從身邊開始,行前盤點裝備、修剪腳趾甲,缺一不可。

穿上鞋襪舒適為要,鞋子略大較好,襪子長筒稍厚為佳,鞋襪芝麻小事,卻是所有應當注意事項裡重中之重。熱身運動後緩步由平地開始,入門從小山起登,山徑崎嶇、路程跌宕,容易失去平衡,加上毒蟲伺機而動,踏點不穩亦暗藏危機,所以登山運動是眼睛肢體協同的運動,量力而為,切忌冒進比快。行進中要觀察環境地形、注意安危,免得失足;錯身而過要緊貼山壁,讓路要避開路旁蔭生濕滑的青苔與橫突枯木,免得絆倒。離地一公尺就有危險,山徑可謂是步步陷阱、處處險境。


登山避免事項


筆者發現,登山運動中會傷害膝蓋關節的危險因子主要有五種,發人深省的是,所有的因與果都與個人的心態與觀念息息相關,如下。

1.個性強。

2.個性急。

3.下山快。

4.不作熱身運動。

5.前腳主導下山(重心在前比較快)。



重心在前腳,前腳著地時膝蓋承受極大的反作用力;重心在後腳,後腿用力撐住身體的重量、膝蓋彎曲,那麼前腳只是輕輕觸底,膝蓋就不致損傷。簡單說就是化陡坡為緩坡,緩坡成平地。

登山養生首先要建設心理、調整生理、配合物理、合乎學理,這是筆者十年投身實驗的座右銘;所以,愈來愈好、老而彌堅。老人登山最是切忌追求「快」字,這點卻是許多人的通病。緩步挺腰、抬腿放足,這些動作可以矯正儀態,也可當作自我修行;不要揪心趕路,必能隱然融入山林,膝行萬里,展臂與天地合一,再次笑傲江湖。

(編按:帥賢斌為國內少見同時擁有婦產科與麻醉科雙專科的醫師,熱愛詩文,曾以帥一生為筆名,出版過五本詩集,同時也愛好攝影及收藏雅石。73歲的他仍退而不休,兼診之餘,仍每日負重數十公斤於台中大坑登山,也被譽為大坑步道的「人型立牌」,充分展現樂齡正面能量。)



68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