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Usr Ntpu

大自然要我們胖—如何避免代謝症候群

已更新:9月20日


文/范守仁 恩主公醫院教研部主任、前台大醫院麻醉部主任




演化中稀有的果糖


早上一杯濃郁而美味的拿鐵咖啡或中午飯後的珍珠奶茶,搭配上一份美味的甜點,總是讓人感到無比幸福;甜食的確對人類和動物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在老鼠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飲用含糖水的老鼠,會產生與嗎啡相當的成癮現象;一旦停止攝取,這些動物會表現出憂鬱和無助的戒斷症狀。
 
相似的,在人類祖先演化的二百多萬年中,絕大多數時間裡,甜味食物很難獲得,而水果中的果糖正是少數的天然甜味來源之一。大約兩千年前,人類才開始種植甘蔗 (甘蔗所含的蔗糖是雙糖,也就是果糖和葡萄糖連接在一起),我們才可以在水果之外製作甜食。另直到大約40年前,人們才開始利用廉價化學方法,將玉米中的葡萄糖轉化為含有高比例的果糖,從而「大幅」增加了甜味食物的可及性,如今各種甜味飲料、各種美味的食物已經無所不在。
 

果糖和葡萄糖的不同


果糖的代謝與米飯中澱粉分解成葡萄糖的過程完全不同。葡萄糖可以轉化為人體作為運動和工作所需的能量ATP,當攝入過量時,還可以轉化為肝醣進行儲存。然而,果糖不能轉化為肝醣進行儲存,而且會影響我們細胞內的能量工廠粒腺體的功能,導致其效能下降,從而減少ATP的產生,並進一步降低能量消耗。此外,果糖的主要代謝途徑幾乎是轉化成脂肪,這與酒精相似,並不會轉化為肝糖進行儲存。
 

果糖是人類過冬的信使


地球的生命存在約40億年,而人類的祖先僅有200萬年的歷史。人類在演化長達99%的時間裡,主要生活在冰河期,過著狩獵和採集的舊石器時代生活。在這期間,甜味食物非常稀少,僅在秋季末期能品嘗到甜美的水果。因此大自然透過果糖引發的飢餓感、和促進脂肪儲存的機制,幫助人類存活過嚴寒的冬季。在冰河期尤其是冬天,由於植物和狩獵動物難以獲得,果糖在人類祖先的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就像是一位傳遞信息的使者,告訴人類或動物嚴寒的冬天即將來臨,需要準備過冬。
 
即使現在天氣已進入間冰期 (冰河期的短暫溫暖氣候),天氣不再寒冷,但北極熊仍在秋末會大量進食以增加脂肪儲存,以便在冬眠期間得以數月不進食。脂肪的熱量密度非常高,1公斤脂肪可以讓一個普通成年人存活約一週;這意味著,若有額外10公斤的脂肪,理論上可以幫助一個人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存活至少兩個月以上。
 

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台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平均壽命接近80歲,但健康壽命僅有70餘歲。這意味著許多人在生命的最後十年,面臨著諸如癌症和慢性病的挑戰,常常需要長期臥床、或接受長期醫療治療;例如洗腎或心臟支架植入等手術,甚至面臨阿茲海默症 (失智症) 等疾病。這些慢性疾病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對經濟和家庭造成巨大壓力,這些疾病常直接或間接來自代謝症候群。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這要歸咎於「便宜且無所不在」的果糖。因為細胞一旦接觸果糖,會讓我們的身體以為正準備進入寒冬,但冰河期不再,食物卻反而無所不在。
 
50年前,高血壓和糖尿病並不常見,而百年前,它們甚至不在十大主要死因之列。如今,台灣成人中腹圍超標的比例引人關注,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的情況已超過一半。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面臨脂肪肝的問題,即使在低收入國家也已是普遍現象,反映了內臟脂肪積累和胰島素阻抗的普遍。
 

何謂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是一個不為許多人熟悉的概念。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身體儲存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它就像一把鑰匙,開啟肌肉和其他器官細胞的門,讓細胞的燃料葡萄糖進入。當我們食用過多的果糖,就會使細胞堆積脂肪,細胞脂肪的增多,導致胰島素的反應下降,使得身體的細胞不容易讓葡萄糖進入;而血糖增加,又導致胰臟需要產生更多胰島素來達到維持正常的血糖。這種狀態通常在糖尿病發展的前10年左右就已出現,並可能導致代謝疾病、器官功能障礙,甚至失智和癌症。
 
這些致病機轉來自非常複雜的細胞代謝反應,包含果糖導致的尿酸產量增加、 血管增壓素增加、細胞氧化壓力增加等等,導致高血壓、血管病變,細胞能量來源變化,種種因素都增加了慢性病的風險。另外也令人擔憂的是,就算是避免了果糖,在人體中因攝食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所分解成的葡萄糖,太多也會在細胞內轉成果糖。因此,要改善這一趨勢,就要知道如何避免過量的果糖,減少碳水化合物,以及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選擇適合的飲食習慣


面對退休後的健康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隨著對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加,許多人選擇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但當檢查結果不理想,比如檢測顯示多項指標異常時,如血糖、血脂、血壓高,很多人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電視和網路上關於健康的信息雖然琳瑯滿目,卻往往讓人更加迷惑不解,不知如何改變飲食習慣。
 
在眾多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並非易事,特別是考慮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工作環境、個人習慣和喜好都大不相同。以所謂低碳飲食(低碳水化合物)為例,要把我們平常熱量佔50-60%的碳水化合物降到25%或更低,對不少人真的很困難;許多人不吃米飯、水餃、麵食、燒餅或麵包,就覺得像是沒吃飯,沒有飽足感。還有各種斷食法如 20:4,16:8 (就是一天要連續16-20 小時中斷飲食),或每個星期不吃1-2天,也不是每個人可以忍受的。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字面意思是「會產生酮體的飲食」,其為一種高脂肪,充足蛋白質,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意在模擬古代祖先生活在冰冷的寒冬,躲在山洞,靠著肚內的脂肪過冬),更不容易讓人遵循。當然這些方法都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逆轉代謝症候群。其它如211餐盤、原始人飲食、阿金 (Atkin) 飲食、地中海飲食、得舒 (Dash) 飲食、低 GI 飲食、素食飲食 (嚴格或蛋奶素)…,這些也非常複雜,都可以好好寫滿一本書。
 

飲食和生活的建議


分享我個人簡單的飲食原則,就是在每餐用餐前後都喝一杯水,一天共六杯。因為根據最近研究發現,除了果糖外,水分的減少,過多的鹽分等,皆會啟動細胞的生存化學變化,降低代謝率,導致增加脂肪的堆積。建議每餐進食以蛋白質和蔬菜為先,吃完肉類及蔬菜,再吃米飯等碳水化合物;另外碳水化合物佔比不要超過50%,最好維持在25%左右。當然每人的標準皆不同,如果您的血糖或三酸甘油脂太高,米飯、麵食就應少一點。
 
每天規律運動,最好配戴有計步功能的手錶,或下載手機App,來紀錄每天的運動時間,這些皆有助於減緩胰島素阻抗,慢慢您的代謝症候群就會改善。以我為例,我在台大醫院已屆齡退休兩年,現在還在恩主公醫院擔任忙碌的專任主治醫師,日行超過萬步,每年還可跑數次全程馬拉松(42公里)。總之,數字年齡並不代表生理年齡,希望我們這些「資深公民」每天至少要走5,000步,每人運動習慣不同,散步、慢跑、瑜珈、太極拳、游泳、舞蹈等皆可,大家可依個人喜好改變,一起努力追求健康老化。




43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