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Ntpu2月2日已讀 8 分鐘歲月無礙,學習不止:94歲的李悅音已更新:9月20日#02期文/鍾佩芳 國立臺北大學USR計畫助理本期專訪高齡94歲的李悅音女士。出生於臺灣日治時代的她,過去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如今退休生活邁入40年,李悅音也望眼臺灣從物資匱乏的時代,發展到現在數位蓬勃的狀態。時代變了,但熱愛學習的她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在本期的專訪中,李悅音更透露她每天都還準時「上班」呢!究竟,高齡94歲的長者是如何上班的呢?讓我們細讀李悅音94歲的快樂學習人生───出生日治時代,與戰火擦肩而過94歲的李悅音出生於臺灣日治時代,當時的物資匱乏,生活環境單純。跳格子、玩陀螺、躲迷藏、跳繩,就是她自小的生活樂趣。國小放學後的李悅音,常提著半桶水,打赤腳往水溝裡捉泥鰍、摸蜆和小魚,就地取材用點子創造樂趣、消磨時光。李悅音回憶起:「當時溝裡的水非常清澈,在裡面玩耍很安全,不需擔憂受傷,現在的孩子也許很難體會吧。」安定的日子沒有太久,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11歲的李悅音親眼目睹盟軍B29戰機轟炸臺灣、從高空掃射海岸邊的軍備設施。「當時我們看到戰機,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接下來映入眼前的就是令人驚嚇的傷亡和毀損。」回想起這段經驗她還記憶猶新。隨著戰事的加劇,學校因戰爭而停課了,李悅音一天要和家人經歷多次空襲警報,後來他們被迫離開家鄉,疏散到偏遠的鄉下。那天,一家人原本預計搭乘火車前往鄉下,但因為匆忙離家,路途中才發現連簡單的炊煮用具都沒有帶,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沒有基本工具,到了鄉下將難以生活,因此母親冒險穿越封鎖線,偷跑回家拿鍋子,一家人就因為等候母親而耽誤了搭火車的時間。令人料想不到的是,那班列車後來遭到盟軍掃射,列車上的乘客都葬身火海,而李悅音一家則幸運地因誤點而倖免於難。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鄉下,當地人都很善良,很樂意幫助流離失所的難民。開始李悅音一家借住在當地人家的倉庫,隨後開始在河邊搭建起茅草屋,以養鴨營生,展開全新生活。李悅音感恩的說:「當時父親已經患病,一家人非常拮据,那裡的人雖然與我們素不相識,卻很願意提供協助,讓我們得以安身立命。」自小熱愛唱歌,輾轉成為音樂老師 到了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造成慘重的傷亡。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臺灣也開啟了新的時代。「我們的語言從日語變為國語(北京話),要從ㄅㄆㄇ開始重新學習,課程內容和教育制度也都重新設計安排,對我們是很大的改變。」光復後,臺灣規定只能說國語,若是國語文不夠精通就很難繼續升學。喜歡唱歌的李悅音,中學畢業後決定進入學校當老師。她說:「我從國小就喜歡唱歌,但當時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學校重視體能訓練,卻沒有美術和音樂的課程。若要學習音樂,就只能用課堂外的時間找機會學習。」她回憶起國小時遇到一位良師,當時老師不辭辛勞地在放學後給學生補習,不收取任何費用,良師的身教,也種下李悅音日後成為老師的動力。放棄升學選擇進入國小任教,也是因為家境因素。由於父親病情加劇,當時剛滿18歲的她,必須與母親協力扛下家庭重擔,由她負責賺錢養家、母親則照料生病的父親和家中幼小弟妹。「當時父親病情已相當嚴重,無法繼續工作賺錢,因此家裡每個月都盼著這份薪水趕快發下來,可以償還雜貨店的賒欠,然而當時不知什麼原因,薪水常常延遲發放,有時候到下個月中了,還沒有著落。」回憶起這段往事,李悅音還是覺得那段時日是相當辛苦的歲月。婚後跟隨丈夫工作調派,在臺各地擔任樂團老師進入學校任教後,李悅音開始有更多機會接觸音樂。為了讓學生們能有更豐富的課程,她利用課餘的時間拜師學習鋼琴,並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持續學習。李悅音第一所服務的學校是位在花蓮的宜昌國民小學。她回憶:「當時的校長是由日本時代的臺籍訓導(正式老師)升任,教學方法有條理又富創意。」校長將老師們當作學生栽培,每個星期都會安排教學觀摩,由教學優良的老師設計教案及實地演練,並在觀摩後立即進行檢討,參與觀摩的每位老師都要列舉出他們觀察到的優點和缺點,藉此互相切磋。這樣的訓練也為李悅音日後教學奠立良好的基礎。26歲時,李悅音嫁給在中央機關工作的的先生,經常需要配合先生的工作輪調,派到不同縣市。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要從零開始適應。花蓮、屏東、臺中、新竹都是待過的地方,因此臺灣各地都有李悅音的學生。教學時,只要學生認真學習,李悅音就會大方給予「甲上上」,藉此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獲得高分的學生果然練習得更加勤奮。與學生亦師亦友的她,退休後仍和學生保持聯繫,感情非常融洽。大約在民國60年代,臺灣經濟繁榮穩定後,音樂課程逐漸受到重視,從全國到各縣市都開始陸續舉辦團體音樂競賽。那個年代音樂老師還沒那麼多,李悅音在每所學校累積的豐富教學資歷,讓她一到新學校就被校長指派為樂團指導老師,讓她帶著班級一路從中年級開始訓練,到高年級後就帶著同學們參加校外音樂比賽。「我是樂團的指揮,常常要帶學生出去比賽,既然要出去比賽,學校就要求一定要贏得名次,為學校爭取榮譽。」到了比賽季節,李悅音常會要求學生放學後留下來精進練習,到六點以後才能回家。持之以恆的投入,果然讓李悅音帶出去比賽的團隊總能大放異彩,榮獲冠軍,不但為校爭光,學生們也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平時教完整天的課,接著還要繼續帶樂團練習,寒暑假也沒有辦法休息,這樣好拚、好累喔!」時間一久,也因長期累積壓力而感到疲憊,讓她開始思索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放慢步調,追求理想的退休生活54歲那一年,李悅音再次面臨輪調,必須到新的學校任職。新學校離家很遠,交通不便,加上過去長期累積的倦怠感,於是她決定提前退休。「妳有事先規劃退休後要做什麼嗎?」聽到這個決定,讓人忍不住著急追問起來。退休生活該如何安排,是許多屆齡退休者常有的疑問,就連李悅音身邊的親友也對她退休的決定感到訝異。對此,她則輕鬆的說:「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我想花更多時間做喜歡的事!」果然退休生活並沒有成為她的困擾。本來就經常到教會的李悅音,退休後順勢成為教會司琴。「退休後我開始在教會司琴達30餘年,學插花布置教堂,並組織查經班。」李悅音全心支持教會活動,熱衷學習的她,退休後更開始協助教會大小事,將教會當成自己的家。那時和先生住在臺中大里,不僅召集大家一起讀聖經、祈禱,平常也講故事給主日學的孩子聽。李悅音和先生一起在教會服務,每逢聖誕期間,他們會一起演聖誕劇,李悅音的先生總能把各種角色表演得很傳神,被譽為教會的最佳男主角。談起先生,李悅音忍不住稱讚:「外子頗有文采,毛筆字也寫得好,孩子長大買新居,要求他惠賜墨寶,他也欣然應允,留下不少作品。」李悅音的先生在民國86年因胃癌過世,從發現到往生,僅短短一個多月。「我們雖然難過,但也慶幸他沒有受太多苦,平安的移民天家。」李悅音就是在和先生結婚時受洗為天主教徒,而這份信仰和感恩則是從童年那班沒有搭上的列車開始。「我覺得天主一直在保護我們,從我們不認識祂的時候,祂就一直在保護我們。」信仰是李悅音生命中重要的事,有感大里沒有在地的教堂,教友們每逢主日都需要舟車勞頓到市區去,李悅音與教友們聚集共同祈禱40天後,決定要建立在地教堂。在徵得主教同意後,充滿行動力的她,成為教會代表向內向外募款,並籌辦義賣活動。在李悅音和教友們共同努力下,順利募得充足的捐款,完成臺中「大里中華殉道聖人堂教堂」的建堂工作。回想生命中的許多時刻,都蒙受上主的護佑。不管是在戰火或是疾病中,多次的困難李悅音都靠著祈禱度過。祈禱成為她的日常,也是成為她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 熱愛生活,勇敢嘗試不同丈夫離世一段時間後,李悅音搬到北部和女兒同住,積極展開新生活。問起她平時如何安排生活,李悅音說:「每天清晨五點半我就起床,六點開始在校園練習氣功,九點準時打開電腦『上班』,查看國際趨勢等資訊。」退休後的長輩居然要上班?一問之下才瞭解,原來李悅音口中的「上班」,指的竟然是投資理財!今年94歲的李悅音仍維持良好的理財習慣,每天她會準時坐在電腦前查看股市,另外也會觀看新聞,瞭解國際趨勢。問她怎麼做到每天保持學習的好奇心,她想也沒想便說道:「網路這麼發達,有不懂的、我好奇就會上網查囉!」李悅音驚人的學習力,翻轉了多數人對老的想像,她的興趣愛好極為廣泛。喜歡聖歌、古典音樂和國樂,曾任學校的國樂團指揮。「我很喜歡探索新的事務,在電視或雜誌上看到不懂的名詞,就會詢問女兒,她常說,她是我的秘書,我現在給她升官當『秘書長』了。」李悅音與女兒感情深厚,並且有共同的興趣。熱愛學習的她,從90歲開始學習氣功,3年來沒有間斷,甚至和女兒一起取得正式的紅領教練資格。平時她加入社區的桌球社,每週兩次拜師打桌球。6年前,李悅音和女兒共同發起創立了「耶魯社區電影讀書會」,愛看電影的她,喜歡從電影的情節中,接受電影傳達的感動,也會進一步想想導演想傳達什麼給觀眾。電影讀書會今年起與北大社科院USR計畫合作,開放讓北大社區的朋友們一同參加,擴大參與的規模。今年3月,受朋友之邀,她也加入由臺北大學歷史系辛法春老師成立的「橘子讀書會」,不僅拓展她的學習領域,也透過講座參與,浸潤在文學和音樂的領域中。結語李悅音老師的人生就像一部電影,經歷過物資匱乏的童年、太平洋戰爭的磨難,生命閱歷也因為音樂教育與服務人群而更加豐富。而更重要的是,她的學習精神在高齡化社會下獨具意義,她用具體的行動告訴我們,年齡從來都不是學習的障礙。訪問到最後,悅音老師也帶著情感的說到:「日子過得很快,但我的心境還是像六十幾歲時一樣年輕。」回顧悅音老師的一生,每一天總是過得很充實,也總在學習新鮮的事物;在臺北大學的校園中,從清晨的氣功團練,到讀書會上的認真聽講,總是有她的身影。九月份,在《學老誌》創刊的發表會上,94歲的她,還靜靜的坐在第一排,聽著比她年輕的長者分享「學老」的經驗呢!「其實每個人的一生若拍成電影,必定都很精彩。有甘有苦、有歡樂有悲傷,也有憂慮恐懼。走過這些生命經驗,才成為現在的你我。」───李悅音✦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2期》完整版
#02期文/鍾佩芳 國立臺北大學USR計畫助理本期專訪高齡94歲的李悅音女士。出生於臺灣日治時代的她,過去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如今退休生活邁入40年,李悅音也望眼臺灣從物資匱乏的時代,發展到現在數位蓬勃的狀態。時代變了,但熱愛學習的她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在本期的專訪中,李悅音更透露她每天都還準時「上班」呢!究竟,高齡94歲的長者是如何上班的呢?讓我們細讀李悅音94歲的快樂學習人生───出生日治時代,與戰火擦肩而過94歲的李悅音出生於臺灣日治時代,當時的物資匱乏,生活環境單純。跳格子、玩陀螺、躲迷藏、跳繩,就是她自小的生活樂趣。國小放學後的李悅音,常提著半桶水,打赤腳往水溝裡捉泥鰍、摸蜆和小魚,就地取材用點子創造樂趣、消磨時光。李悅音回憶起:「當時溝裡的水非常清澈,在裡面玩耍很安全,不需擔憂受傷,現在的孩子也許很難體會吧。」安定的日子沒有太久,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11歲的李悅音親眼目睹盟軍B29戰機轟炸臺灣、從高空掃射海岸邊的軍備設施。「當時我們看到戰機,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接下來映入眼前的就是令人驚嚇的傷亡和毀損。」回想起這段經驗她還記憶猶新。隨著戰事的加劇,學校因戰爭而停課了,李悅音一天要和家人經歷多次空襲警報,後來他們被迫離開家鄉,疏散到偏遠的鄉下。那天,一家人原本預計搭乘火車前往鄉下,但因為匆忙離家,路途中才發現連簡單的炊煮用具都沒有帶,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沒有基本工具,到了鄉下將難以生活,因此母親冒險穿越封鎖線,偷跑回家拿鍋子,一家人就因為等候母親而耽誤了搭火車的時間。令人料想不到的是,那班列車後來遭到盟軍掃射,列車上的乘客都葬身火海,而李悅音一家則幸運地因誤點而倖免於難。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鄉下,當地人都很善良,很樂意幫助流離失所的難民。開始李悅音一家借住在當地人家的倉庫,隨後開始在河邊搭建起茅草屋,以養鴨營生,展開全新生活。李悅音感恩的說:「當時父親已經患病,一家人非常拮据,那裡的人雖然與我們素不相識,卻很願意提供協助,讓我們得以安身立命。」自小熱愛唱歌,輾轉成為音樂老師 到了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造成慘重的傷亡。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臺灣也開啟了新的時代。「我們的語言從日語變為國語(北京話),要從ㄅㄆㄇ開始重新學習,課程內容和教育制度也都重新設計安排,對我們是很大的改變。」光復後,臺灣規定只能說國語,若是國語文不夠精通就很難繼續升學。喜歡唱歌的李悅音,中學畢業後決定進入學校當老師。她說:「我從國小就喜歡唱歌,但當時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學校重視體能訓練,卻沒有美術和音樂的課程。若要學習音樂,就只能用課堂外的時間找機會學習。」她回憶起國小時遇到一位良師,當時老師不辭辛勞地在放學後給學生補習,不收取任何費用,良師的身教,也種下李悅音日後成為老師的動力。放棄升學選擇進入國小任教,也是因為家境因素。由於父親病情加劇,當時剛滿18歲的她,必須與母親協力扛下家庭重擔,由她負責賺錢養家、母親則照料生病的父親和家中幼小弟妹。「當時父親病情已相當嚴重,無法繼續工作賺錢,因此家裡每個月都盼著這份薪水趕快發下來,可以償還雜貨店的賒欠,然而當時不知什麼原因,薪水常常延遲發放,有時候到下個月中了,還沒有著落。」回憶起這段往事,李悅音還是覺得那段時日是相當辛苦的歲月。婚後跟隨丈夫工作調派,在臺各地擔任樂團老師進入學校任教後,李悅音開始有更多機會接觸音樂。為了讓學生們能有更豐富的課程,她利用課餘的時間拜師學習鋼琴,並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空持續學習。李悅音第一所服務的學校是位在花蓮的宜昌國民小學。她回憶:「當時的校長是由日本時代的臺籍訓導(正式老師)升任,教學方法有條理又富創意。」校長將老師們當作學生栽培,每個星期都會安排教學觀摩,由教學優良的老師設計教案及實地演練,並在觀摩後立即進行檢討,參與觀摩的每位老師都要列舉出他們觀察到的優點和缺點,藉此互相切磋。這樣的訓練也為李悅音日後教學奠立良好的基礎。26歲時,李悅音嫁給在中央機關工作的的先生,經常需要配合先生的工作輪調,派到不同縣市。每到一個新的城市,就要從零開始適應。花蓮、屏東、臺中、新竹都是待過的地方,因此臺灣各地都有李悅音的學生。教學時,只要學生認真學習,李悅音就會大方給予「甲上上」,藉此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獲得高分的學生果然練習得更加勤奮。與學生亦師亦友的她,退休後仍和學生保持聯繫,感情非常融洽。大約在民國60年代,臺灣經濟繁榮穩定後,音樂課程逐漸受到重視,從全國到各縣市都開始陸續舉辦團體音樂競賽。那個年代音樂老師還沒那麼多,李悅音在每所學校累積的豐富教學資歷,讓她一到新學校就被校長指派為樂團指導老師,讓她帶著班級一路從中年級開始訓練,到高年級後就帶著同學們參加校外音樂比賽。「我是樂團的指揮,常常要帶學生出去比賽,既然要出去比賽,學校就要求一定要贏得名次,為學校爭取榮譽。」到了比賽季節,李悅音常會要求學生放學後留下來精進練習,到六點以後才能回家。持之以恆的投入,果然讓李悅音帶出去比賽的團隊總能大放異彩,榮獲冠軍,不但為校爭光,學生們也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平時教完整天的課,接著還要繼續帶樂團練習,寒暑假也沒有辦法休息,這樣好拚、好累喔!」時間一久,也因長期累積壓力而感到疲憊,讓她開始思索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放慢步調,追求理想的退休生活54歲那一年,李悅音再次面臨輪調,必須到新的學校任職。新學校離家很遠,交通不便,加上過去長期累積的倦怠感,於是她決定提前退休。「妳有事先規劃退休後要做什麼嗎?」聽到這個決定,讓人忍不住著急追問起來。退休生活該如何安排,是許多屆齡退休者常有的疑問,就連李悅音身邊的親友也對她退休的決定感到訝異。對此,她則輕鬆的說:「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我想花更多時間做喜歡的事!」果然退休生活並沒有成為她的困擾。本來就經常到教會的李悅音,退休後順勢成為教會司琴。「退休後我開始在教會司琴達30餘年,學插花布置教堂,並組織查經班。」李悅音全心支持教會活動,熱衷學習的她,退休後更開始協助教會大小事,將教會當成自己的家。那時和先生住在臺中大里,不僅召集大家一起讀聖經、祈禱,平常也講故事給主日學的孩子聽。李悅音和先生一起在教會服務,每逢聖誕期間,他們會一起演聖誕劇,李悅音的先生總能把各種角色表演得很傳神,被譽為教會的最佳男主角。談起先生,李悅音忍不住稱讚:「外子頗有文采,毛筆字也寫得好,孩子長大買新居,要求他惠賜墨寶,他也欣然應允,留下不少作品。」李悅音的先生在民國86年因胃癌過世,從發現到往生,僅短短一個多月。「我們雖然難過,但也慶幸他沒有受太多苦,平安的移民天家。」李悅音就是在和先生結婚時受洗為天主教徒,而這份信仰和感恩則是從童年那班沒有搭上的列車開始。「我覺得天主一直在保護我們,從我們不認識祂的時候,祂就一直在保護我們。」信仰是李悅音生命中重要的事,有感大里沒有在地的教堂,教友們每逢主日都需要舟車勞頓到市區去,李悅音與教友們聚集共同祈禱40天後,決定要建立在地教堂。在徵得主教同意後,充滿行動力的她,成為教會代表向內向外募款,並籌辦義賣活動。在李悅音和教友們共同努力下,順利募得充足的捐款,完成臺中「大里中華殉道聖人堂教堂」的建堂工作。回想生命中的許多時刻,都蒙受上主的護佑。不管是在戰火或是疾病中,多次的困難李悅音都靠著祈禱度過。祈禱成為她的日常,也是成為她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 熱愛生活,勇敢嘗試不同丈夫離世一段時間後,李悅音搬到北部和女兒同住,積極展開新生活。問起她平時如何安排生活,李悅音說:「每天清晨五點半我就起床,六點開始在校園練習氣功,九點準時打開電腦『上班』,查看國際趨勢等資訊。」退休後的長輩居然要上班?一問之下才瞭解,原來李悅音口中的「上班」,指的竟然是投資理財!今年94歲的李悅音仍維持良好的理財習慣,每天她會準時坐在電腦前查看股市,另外也會觀看新聞,瞭解國際趨勢。問她怎麼做到每天保持學習的好奇心,她想也沒想便說道:「網路這麼發達,有不懂的、我好奇就會上網查囉!」李悅音驚人的學習力,翻轉了多數人對老的想像,她的興趣愛好極為廣泛。喜歡聖歌、古典音樂和國樂,曾任學校的國樂團指揮。「我很喜歡探索新的事務,在電視或雜誌上看到不懂的名詞,就會詢問女兒,她常說,她是我的秘書,我現在給她升官當『秘書長』了。」李悅音與女兒感情深厚,並且有共同的興趣。熱愛學習的她,從90歲開始學習氣功,3年來沒有間斷,甚至和女兒一起取得正式的紅領教練資格。平時她加入社區的桌球社,每週兩次拜師打桌球。6年前,李悅音和女兒共同發起創立了「耶魯社區電影讀書會」,愛看電影的她,喜歡從電影的情節中,接受電影傳達的感動,也會進一步想想導演想傳達什麼給觀眾。電影讀書會今年起與北大社科院USR計畫合作,開放讓北大社區的朋友們一同參加,擴大參與的規模。今年3月,受朋友之邀,她也加入由臺北大學歷史系辛法春老師成立的「橘子讀書會」,不僅拓展她的學習領域,也透過講座參與,浸潤在文學和音樂的領域中。結語李悅音老師的人生就像一部電影,經歷過物資匱乏的童年、太平洋戰爭的磨難,生命閱歷也因為音樂教育與服務人群而更加豐富。而更重要的是,她的學習精神在高齡化社會下獨具意義,她用具體的行動告訴我們,年齡從來都不是學習的障礙。訪問到最後,悅音老師也帶著情感的說到:「日子過得很快,但我的心境還是像六十幾歲時一樣年輕。」回顧悅音老師的一生,每一天總是過得很充實,也總在學習新鮮的事物;在臺北大學的校園中,從清晨的氣功團練,到讀書會上的認真聽講,總是有她的身影。九月份,在《學老誌》創刊的發表會上,94歲的她,還靜靜的坐在第一排,聽著比她年輕的長者分享「學老」的經驗呢!「其實每個人的一生若拍成電影,必定都很精彩。有甘有苦、有歡樂有悲傷,也有憂慮恐懼。走過這些生命經驗,才成為現在的你我。」───李悅音✦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2期》完整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