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Usr Ntpu

崑曲與退休生活

已更新:9月20日


文/周博裕 鵝湖月刊社執行長


一、 緣起


我是學哲學的,非戲劇系。在大學服務時,為了將社團幹部帶入較理性的活潑世界,辦訓練時就加入「舞台劇」,由學生們試著擔任演員,我任導演。但我又屬外行,只好去買戲劇系老師寫的《導演學》來看。演出之後,學員們由抱怨被逼而來,到謝幕時掉下眼淚,開心回家。我的目的是要學生們「能思、能文、能言、能行」,在某個意義上期待他們未來成為「全能」的將才,但也隱藏我背後傳承中華文化及哲學義理的心思。這是我第一次與「戲曲」結緣,也應該是此輩學員們生命中的唯一。
 
後來到紐約,內人帶我去看百老匯的《悲慘世界》,我深受震撼;週末則陪岳母及內人看京戲,自然當時的程度只能看懂劇情故事、中國戲曲等簡單的內涵。崑曲的興盛是2001年,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此時,我的戲曲世界才進入另一層次。
 
事實上,當年我為學生辦的就是「儒學營」,我試圖將中華文化最好的元素帶入營隊,含戲曲。與我合作規劃的教授伙伴,奉命來說服我,希望我不要折磨學員,結果鍛羽而歸。營隊結束,他特地打給電話給我謂:「的確不錯!」。我認為「儒學營」不是「快樂營」,我試將「戲曲」與「哲學」結合,期望帶領學生從戲曲進入境界更高的義理世界。
 

二、崑曲與百老匯


我從事文化教育推廣工作,從大學轉進唯一推廣「當代新儒學」的鵝湖月刊社及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其實我大學時就被我的老師王邦雄教授推薦進入,是免費義工,在鵝湖月刊社成立第三年就進入;鵝湖月刊社至今多年未停,馬上就要滿五十週年。對我來說無所謂「退休」,此與一般人不同,若要我說出退休者在文化活動上的需求,似乎有點困難。我只能說一定要有,否則生命會「乾枯」,至於甚麼樣的文化活動,我無法替他人做任何建議,只能分享我的經驗。
 
「崑曲」與「百老匯秀」是兩個世界,一為「寫意世界」,一為「寫實世界」。「百老匯秀」是要槍有槍,要炮有炮,很具體。變成電影會失去現場感,震撼力消失,如《悲慘世界》拍成電影之慘狀,屬「寫實世界」可以吸引很多觀光客看,賣座太好,並可以演十幾年,因很熱鬧。
 
「崑曲」只有二椅一桌,用唱或身段等,來感覺千軍萬馬或美麗花園。去欣賞是它的身段、眼神、舞蹈等等,即身體能表演的全部表演出來,手指、含水袖等。娓娓道來,慢慢的,不急躁。要上舞台身段,自然其中要有真誠、氣質。眼神都要訓練好幾年,方可出場,手指示蓮花指要有力又要自然,有任何造作觀眾都會不滿意。也要字幕,因全是文言文。用簡體字則不美。且很前衛,女生追男生、道姑談情說愛、尼姑思凡等等太多精彩的戲,重覆看百看不厭。但要看是誰演的?訓練、氣質不夠,觀眾會中途跑掉,自然只有我。
 
崑曲很雅,京戲則屬俗。崑曲劇種很特別,與其他劇種混演會遭人罵,也許又只有我。崑曲屬「寫意世界」,單獨只有舞蹈,不知屬哪個劇種?要看懂很難。我也看過大學生的崑曲表演,出場腳發抖,但我仍打賞給社團伍佰元以示鼓勵。其實京崑都很難,要背長長的腳本並演出,非常人所能為。且崑曲又是文言文,非白話文。崑曲是「腦補」,此是大陸的說法,即需要看者自己去想像補充,空的成為有。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經多位教授、專家的協助,加入書法、舞台設計等與「崑曲」調合不衝突,且具美感的因素,讓舞台展現更精彩,不是只有二椅一桌。其他崑曲亦同,新的安排更具美感,因而吸引更多人。
 

三、崑曲在兩岸


崑曲在台北的表演不如大陸,大陸是「搶票」,不管老中青都喜歡。但我不會特地跑去大陸看,因字幕是簡體字就不美。大陸劇團至台北演出則可能場場滿,滿到什麼程度沒特別去注意。且是正體字,就是飽滿的美。大部分是較年長來看。有一次一批北一女學生,被國文老師推薦來看,因是首次看就「嘰嘰喳喳」,我們只好忍受。
 
台北年青人不來看崑曲,也許是被「去中國化」所左右,甚為可惜。而崑曲之表演地點則以「城市舞台」屬最佳之演出場所,其他演出地點,我只好現實接受,縱使是「國家戲劇院」都難比。「城市舞台」看崑曲應屬高級享受。「大稻埕戲苑 」我長期觀察,觀看人員始終不多,應是價錢及劇團因素。
 
大陸崑曲女神單雯來台演出,我從「中山堂」看起,戲後卸妝簽名,就像鄰家女孩般,當時未成名、未成為大陸「女神」時,也與她人有不同的氣質。上妝真的就是「女神」,與她搭演的施夏明(現也任江蘇崑劇院院長)師父不同,氣質亦是不凡。穿戲服與不穿戲服演出,我都看過,在誠品書局演出也很精彩。她們都先後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單雯還拿第一。最近的新搭檔張軍,有「崑曲王子」之雅稱,也是「梅花獎」得主。我未完全注意演員的背景,只關注是她們的演出。
她們來台不管在劇場或見面會,我都參加。上次《西樓記》連看五場,最近的重逢《牡丹亭》也連看三場,錯過一場見面會,因票早被搶光。
 
本地的崑曲我當然也會追著看,尤其之前疫情下,大陸劇團無法來台,就只能看他們。台北的現況當然差大陸許多,要追上很難。我不是「追星族」,只是「欣賞者」。
 

四、美的極致


於我來說,欣賞崑曲是為了欣賞其「美」,此與我的背景相關,當做休閒,也當做功課;卻從不想去當「票友」。但曾經看白先勇的青春版《玉簪記》DVD,近百遍,看到錄影片壞掉,正頭痛如何是好?所幸有好友幫我安裝機器,直接從網路看,bilibili網站都有,家用電腦都可看。
 
美的極致就是如此?與學問上是可結合的一件事,相互輝映。此是個人特殊的背景,未必適合他人。但純看崑曲,性情氣質必然不同。有人追星,追至日本,崑曲與日本「能劇」結合,我認為「執著」太深。此話無意批評其他劇種及追星人。
 
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也是「京戲迷」,他在世時崑曲並未興盛,那不然他又是一位「崑曲迷」。牟先生說:「反照判斷(reflective judgment)既不屬於知識判斷,也不屬於道德判斷。康德就通過反照判斷這個觀念把它拉進判斷力裡面來,從而對它作出批判。並且,拿反省判斷來溝通知識判斷與道德判斷這兩個世界。這不最後的成於樂嗎?這不最後的和諧(harmony)嗎?美就是擔負這個責任。」(引自鵝湖月刊出版,牟宗三先生講演錄108年3月,第8冊《康德美學》,頁111)。我不應於此多做解釋,但此即是個人走進崑曲劇場的最大原因。我也無意在此賣弄,畢竟兩者都很難,在人生的課題上都是。也不是簡單的「看戲」而已。
 

五、重讀古籍


「退休」並非一切終止,是在等待另一件事發生。人生是「生生不息」,那自然會有許多事要去做,看戲只是其中一件事,不是全部。前單指崑曲,可研究的部分就有許多,您要單純當做「休閒」亦可,培養「氣質」也甚為重要。我另給的建議是再將《論語》、《孟子》、《易經》書本拿出來,讀給自己的心靈及人生。讀《易經》不要走向算命之途,直接讀本文。人生一切由自己掌控,進而推廣至家人及社會,如此方可以說是「幸福的人生」。但幸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靠自己去「奮鬥」。最後我將我製作的「水自茫茫花自紅,統觀蕩盡奪人心」影片資料提供出來,在YouTube打上這些字眼即可看到。也做為本文之結言,並獻給看官們做為獻禮與祝福。



25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