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Usr Ntpu

大學與超高齡社會

已更新:9月20日


文/曾敏傑 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來教育部已開始關注大學的社會角色,透過許多競爭型的計畫補助,或是針對各校中長期發展的計畫補助,試圖引導大學回應社會與社區的需求。而此刻我國人口結構對於高等教育最大的挑戰,便是學生人數的持續遞減,以及臺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招生不足的大學逐漸退出,而其餘的大學也面對日益困難的經營環境。究竟面對少子化與超高齡化並存的社會現象,大學可以如何回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甚至重塑大學與高齡者的關係,本文謹提供國外的趨勢,作為未來大學因應超高齡之參考。

一、美國高齡學會的主張


美國高齡學學會(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在2019年給會員的通訊中,便以「高等教育與老化:年齡友善運動」為專題,以學會的立場,指出在面對全世界高齡化的趨勢下,高齡化也將改變市場的消費結構,使得產業、雇主、雇員、和企業若能了解高齡需求將獲致成功的機會。學會執行長James C. Appleby致會員的信件中也指出,「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經歷長壽的過程,而全世界的高齡者也正以史無前例的比率成長,為了回應高齡者的教育需求與興趣,呼籲大學在一貫的教學、研究和社區實踐中開展契機和創新的嘗試。尤其是在人口變遷當中,許多教育機構正面對傳統註冊學生的減少,高齡者在社區中就學將可帶來新的收入;從大學提供證書的學程到更高的學制,許多高等教育機構正看見提供年齡多元化學制的價值,包括滿足了高齡學習者的需求、落實了世代教育、以及維持了學校的競爭力」(Appleby, 2019)。

在專刊中,美國高齡學學會主張高等教育機構應該正視這項契機,在教育機會、教學、研究、與社區推廣上,發展創新的方案來提升校園的「年齡友善」程度。例如可以支持高齡者參與校園內的學習、職涯、福利、以及相關活動等,同時大學機構也可以透過「青銀共學」(by bring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 together in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將高齡教育延伸至學生學習,使其了解高齡現象,並促進世代融合。

學會也引用美國勞動部的資料指出,55歲以上年齡的勞動參與率已穩定的逐年遞增,重要性也日漸增加,這使得勞動力跨越了更多的年齡世代(multigenerational workforce);同時學會2018年的資料也顯示,在即將退休的美國人中,十位即有七位表示將在退休後再就業。勞動市場中年齡的多元化也反映高齡教育(age education)的重要,例如目前大學畢業生所學的內容與個人老化需求沒有關聯,也無法對於適應多世代的勞動市場有所幫助。主張大學生若能在大學中接觸不同世代的年齡層,也會在進入多世代的勞動市場中,更有準備做建設性的跨世代互動。

同時大學中也應該有更多面對老化的教育和訓練,例如美國醫學院的學生中選修高齡有關課程的學生不到3%,也僅有不到1%的護士被認證為高齡照護專長,另外儘管75%的社工正在服務老人,但只有4%完成老年照護訓練,顯示跨專業教育都應該要為超高齡化做好準備。學會更明確的指出「目前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沒有修習和老年有關的議題,而這些議題卻對個人面對老化、以及未來在社區或職場與高齡者互動極為重要;傳統的大學生在逐漸老化,或是進入多世代的職場中,除了家庭內部有過與高齡者互動的經驗之外,其他有關老化或與外部高齡者互動的經驗卻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在校園中推動融入年齡多元化以及年齡友善大學(Age-Friendly University, ASU)的原則,以便將老年的知識與經驗擴及到所有領域」(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9, p.4)。

「年齡多元化校園」(age diversity campus)究竟有何好處?學會也進一步說明:「年齡多元化的校園可以促使學生與高齡學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互動,當年齡多元化與跨世代想法的交換成為課堂經驗,高齡學生可為環境、政治、人權等廣泛學術課題帶入能量;長此以往,年齡友善與多元化的校園,也可凸顯和降低年齡歧視,因為年齡歧視便是由於年齡區隔化的環境,使得學習者無法在老化的多元向度中互動,並且感受世代關係的價值。因此,校園中高齡學生數量的增加,也是面對老化的積極作為」(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9, p.5)。

圖片來源: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


二、國際年齡友善大學運動的倡議


國際間另一個有關的趨勢便是「年齡友善大學運動」(The Age-Friendly University Movement),這項運動來自於2012年的一支國際跨領域團隊,由當時愛爾蘭都柏林市立大學校長Brian MacCraith與愛爾蘭教育部長Enda Kenny所領導。當時的背景係由於愛爾蘭呼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朝向年齡友善國家的倡議,主張高等教育應透過教育、研究、和公共服務來促進老化議題的發展,並且提出高等教育六個主要的行動方針為:教學與學習、終身學習、研究與創新、跨世代學習、加碼職涯、社區投入等。

在都柏林市立大學的領導之下,這項主張更發展成為「年齡友善大學運動」,並提出「年齡友善大學」的十項原則,包括鼓勵高齡者參與大學核心活動、提倡後半生個人與職涯發展、正視高齡者廣泛的教育需求、促進跨世代學習、擴大高齡者網路學習機會、確保大學研究老化議題、增加學生了解長壽區隔與老化社會、提升高齡者使用大學福利和文藝資源、推動大學自有退休社區、持續與老人代表組織對話等。

如今由都柏林市立大學所推動的「年齡友善大學國際網絡」(The Age-Friendly University Global Network)已經成形,認同上述十項原則的高等教育機構都可以簽署加入,美國高齡學學會所屬的「高等教育高齡學院」(The Academy for Geront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AGHE)也在2016年簽署加入,而加入這項聯盟的高教機構橫跨美國、歐洲、與加拿大等,已經超過了50多家,同時數目也在持續增加當中,其中亞洲則僅有韓國兩個教育機構加入。

「年齡友善大學國際網絡」的眾多原則顯示,如年齡友善大學不只是單一方案或系所的建置,美國高齡學學會也提出相關的可能做法,例如教育機構可以用眾多途經來支持學生年齡多元化的校園,包括透過繼續教育和研究所學制,可以提供多元課程來滿足高齡學生提升職涯或是進入新職。在有關老年學的課程和方案提供之餘,在教育內容有關老化部分,也可以整合入更廣泛的課程中,包括生理學、商業、人文、犯罪、環境、政治、和都市規劃等;透過加入廣泛老化的議題進入課程,大學也可以提升不同年齡學習者相互融合和欣賞的文化。高等教育可以更積極的促進跨世代學生在教學和學習上的互動能力,當跨世代的學生一起上課,年輕學生將有機會可以感受高齡學生的經驗、知識、和智慧,而高齡學生也可以因為在經驗和觀點上被看重,而發展出跨世代的關係(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9, p. 8)。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老年學學院(Leonard Davis School of Gerontology)一直是老年學研究的重鎮,在2018年秋季號的院訊中也公布,為了幫助重返校園的高齡學生,甚至南加大高齡的校友、職員、教授、以及訪問者們,該校也簽署加入了「年齡友善大學國際網絡」,並且成為美國加州第一所加入這項網絡的大學機構,而該網絡也致力於關注高齡者的需求。南加大的學術資深副校長Michael Quick即表示「南加大的核心目標之一,即是做為不同背景者的機會大門,而這些包含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Leonard Davis School of Gerontology, 2018, p.5)。

三、國際青銀協力方案的推廣


各國社會中仍存在諸多的世代價值衝突,在彼此缺乏互動理解的社會背景之下,社會心理學中的「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也提供了一項理論觀點,讓創造青銀互動的情境更具價值,從而自然的增進彼此認識、交流、與互信,達到去除偏見、歧視、甚至憎恨。這項觀點正是由美國心理學家Gordon Willard Allport所提出。
「接觸理論」的觀點多年來也被運用在教育上,而發展出所謂「世代協力方案」(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希望透過方案結合世代之間,互相協力互助、助益雙方。例如在荷蘭的「國際世代協力方案協會」(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這也是致力於凝聚政策制定者、學術界、與實務界,用來推廣世代協力方案落實的組織,該組織對於「世代協力方案」的定義即為「在年輕與銀髮世代之間創造有意義以及持續性資源交換和相互認識的社會平台」;世代之間的相互協力可以有許多方式,例如彼此互動、支持、以及照護,而一般也都是去連結21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群體,使能相互助益。

自從1970年代以來,也已經有越來越多有關學校中「世代協力方案」的報告和文獻,早期都是零星和小規模的方案,但是已經逐漸發展到教育部門中教學的方法和工具,規模也逐漸擴大成為全校、學區、或是城市的規模,甚至也有全國性或是國際性的對話。日益增多的「世代協力方案」的報告,也的確發現許多正面的價值和效益,例如學習的豐富性、學習動機的增加、增加生活視野,同時這些方案被應用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科目也越來越廣泛,包括歷史、公民、藝術、建築、都市研究、社會學、地理學、經濟學等等。因此青銀共學既是符合時代的潮流,同時也是主流教育正在嘗試推動的方向之一,在面對超高齡化的社會中尤具意義。

四、臺北大學「青銀共學」的實驗-代結論


臺北大學社科院過去在執行教育部UFO計畫時,也嘗試將「青銀共融」的理念與教學結合,並將「跨世代」引進教學情境中,讓「長者進入教室」、「阿公阿媽是我同學」、甚至還有「銀髮助教」來提供教學協助,讓大學教室就像是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也是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並進行實驗觀察同學態度的轉變。自2019年9月起18週,結合通識中心林子晴、歷史系辛法春、與社工系劉素芬老師的課程來進行,三位老師雖然課程內容不同,但都共同創造長者進入課程與學生共學上課18週。

社工系劉素芬老師則於108年10月就103位學生進行前測,109年1月就86位學生後測,結果發現71%的學生表示與社區長者共同上課,有助於其學習成效。同時比較前後測後發現,學生態度產生正面的改變,並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這些改變包括對於老人的態度、與長者互動的頻率、與長者相處的自然程度、與長者一起活動的成長、樂意與長者分享經驗與知識、以及增加跨世代間互動的機會等。顯示「青銀共學」可以改變年輕人對於高齡者的看法,從而有助於降低年齡歧視,甚至相互受益,既符合國際發展的趨勢,尤其在面對超高齡化社會到來之際,十分值得大學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 Appleby, James C. 2019. “A Letter to the Society Members.” In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Newsletter. Washington, DC: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9. What’s Hot: A Newsletter of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Leonard Davis School of Gerontology, 2018. Vitality: A Magazine for All Ages. LA: USC Leonard Davis School of Gerontology.





506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