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Usr Ntpu

樂齡人物:九十歲的施淑梨

已更新:9月20日


文/鍾佩芳、凃奕豪 臺北大學USR計畫助理

你可曾思考過退休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是每天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不用看上司的臉色?還是隨時可以來一場隨心所欲的旅遊?或是和老伴一起環遊世界,過著閒雲野鶴的愜意生活?你曾想過退休後要獨自花十多年照料中風、失能、失智的老伴,在老伴離世後,隻身一人度過每一天?
本期專訪施淑梨女士,介紹她在經歷了閒雲野鶴的退休生活、壓力山大的老老照護與喪偶之痛後,卻仍能笑顏常開的度過每一天!期待施淑梨的經驗能引導高齡者迎向充滿希望的第三人生。

職涯的選擇,始於對事物的好奇


「那時十分嚮往電視劇情般的工作,覺得很刺激好玩,對這份工作充滿好奇。」樂觀、優雅、永遠對新事物充滿熱情,這是施淑梨給採訪者的第一印象。

施淑梨提到自己時特別強調,自己在孩童時期在家中排行中間,為了不被大人忽略,從小就很會頂嘴、斤斤計較,她這樣做不是因為叛逆、小氣等原因,只是希望能被大人注意,而施淑梨也成功地讓她的父親注意她,也特別關愛她。這樣的成長背景,成就了她勇於對新事物探索的個性,也影響她往後的職涯。

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她,在學生時期有機會透過朋友介紹到調查局擔任義工,施淑梨表示「因為受到電視上特務節目所影響,那時十分嚮往電視劇情般的工作,覺得既刺激又有挑戰性,對這份工作充滿好奇。」也在28歲時如願考上調查局。施淑梨也逗趣的表示「教書不是我的興趣,當老師太辛苦了!」

兼顧家庭與工作,仍甘之如飴


「因為都是我喜歡的事情呀!只要是喜歡的事情我就不會覺得辛苦。」

施淑梨的先生是調查局的長官,也是當初在調查局擔任義工時期認識。施淑梨畢業後沒幾年,就多了母親的身分,在這段期間她一邊備考,一邊照顧孩子,終於在28歲時考上調查局。接下來的幾年,她在職場與家庭之間不停切換角色,即使身為職業婦女,也並未懈怠對孩子的照護,從課業學習、家長會、畢業典禮,每個孩子成長時刻都有施淑梨的身影。
問她怎麼忙得過來?她說:「因為都是我喜歡的事情呀!只要是喜歡的事情我就不會覺得辛苦。」當孩子要選填志願、出國讀書也都第一個找她討論,沒成為老師的她,卻也成為三位孩子的良師益友。她先生關心孩子的方式「很內斂」,為了拉近先生與孩子間的感情,施淑梨也十分努力的鼓勵先生參加孩子畢業典禮、參與孩子的成長時刻。

重拾興趣,豐富人生


「年輕時我就喜歡美好新奇的東西,透過旅行能夠欣賞不同城市的文化。」
施淑梨在孩子高中時開始出國感受不同於臺灣的世界文化,她喜歡和先生及朋友們一起出國旅遊,足跡遍布世界20多個國家,施淑梨說「比起走馬看花的旅遊,我更喜歡深度旅遊,在一個國家待20天,去感受當地的風土民情。」

回憶起去過的地方,施淑梨難掩興奮之情,如數家珍的點出每個國家令她難忘的特色,其中印象深刻的是「芬蘭的北極之旅看極光,結束後還獲得旅行團給予的極地旅遊證書,以及在南極圈頂著漫天大雪,看國王企鵝從海上成對回到陸地的呆萌樣子。」

「我和我先生一起去旅遊時,他總是喜歡自己逛,要我別管他,但是他是個路痴,有一次還跑到別的旅行團裡面,害我找了很久。念他幾句他就會生氣,到最後他就不跟我一起去玩了。」施淑梨回憶道。

我們好奇的詢問施淑梨退休之後,有沒有花一段時間調適自己的生活?

施淑梨說道:「我是65歲退休的,我會這麼晚退休是因為我想要多出國走走,如果太早退休我就沒辦法出國了,所以就一路工作到65歲。退休之後,我有更多時間可以看書、吃美食、逛街、出國旅遊,因為每天都有事情可以做,並不覺得有需要調適的地方。」尤其和自己的姊妹淘一起遊山玩水,就這樣經歷了多年的旅遊生活之後,突如其來的變故,打斷了她愜意的退休生活。

老老照顧,從憤怒到釋懷


「早期大家對失智症的瞭解還很陌生,起初醫生宣布先生是阿茲海默症的時候,我們以為就像平常生病一樣,只要定期回診、吃藥就會好了。那些初期的症狀我們都覺得只是單純的老化。」

施淑梨的先生比她年長18歲,在施淑梨77歲那年,一向身體健朗的先生年事已高,一場突如其來的中風,讓先生倒了下去,施淑梨也成為了全職照顧者,施淑梨回憶道:「中風不像一般的病,不會因為治療就越來越好。」

中風後先生逐漸變得健忘,一開始是水龍頭忘記關、東西找不到,忘記要回家、脾氣變差之類的,在某次去醫院復健時,被醫生診斷出罹患失智症。施淑梨說:「早期大家對失智症的瞭解還很陌生,起初醫生宣布先生是阿茲海默症的時候,我們以為就像平常生病一樣,只要定期回診、吃藥就會好了。那些初期的症狀我們都覺得只是單純的老化。」

照顧最辛苦的那陣子,她先生會在半夜醒來,對著空氣向她介紹客人,並且大聲呼喊說要和鄰居行禮。就算與先生說這是幻覺他也無法理解,丈夫時不時看到幻覺,也讓施淑梨的每個夜晚十分不寧靜。

更讓施淑梨心力交瘁的是先生不認得她,她神情落寞的說「先生到嚴重的時候,周邊的人都不認得了,甚至也不知道我是他妻子,一直喊要找他的妻子,而且有時候他會說我是壞人要害他。」

先生到了重度失智的時期,記憶力已大幅退化,認不得文字、也寫不出自己的名字、不記得家人,甚至對最親近的妻子懷抱極高的敵意,反而對看護十分客氣,這種種的打擊也讓施淑梨在照顧的過程中備感憤怒,也不時對先生抱怨「你為甚麼要對我這麼壞!我這麼努力地照顧你!」除了感到憤怒,並興起想逃跑的念頭。

老老照顧的壓力很大,即使有請看護,但看護畢竟只是協助,施淑梨仍需24小時照料,長年的照顧人生,也讓施淑梨身心俱疲,因此與孩子們討論要與先生分居,讓先生和看護同住。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施淑梨不願意孩子因她自私的決定,而遭受與她相同的壓力與不滿,最終決定親自照顧先生,直至先生逝世。
我們好奇的詢問怎麼度過這10幾年的老老照顧?又如何緩解照顧的壓力及負面情緒?

施淑梨笑著說「一開始很生氣,但是時間久了也覺得他有點可愛。」以前不認識失智症,覺得先生是故意在無理取鬧、因此被罵,都會往心裡去,久而久之就對他十分怨恨,每當先生狀況佳時,施淑梨向先生對質為甚麼對她這麼差,先生每次都否認。

施淑梨也閱讀許多失智症照護、病情等相關書籍,也去參加醫院舉辦的失智症介紹及照護的講座,看到有許多家庭也都有家人罹患失智症,頓時覺得自己不孤單了,與其他病患家屬相互交流時,也能舒緩長期照顧的壓力,心情也愈加開朗。當自己愈瞭解失智症,才發現先生其實只是變回小孩了,用帶小孩的目光去照顧他,也覺得他有點可愛,先前憤怒的情緒也煙消雲散。

施淑梨提到「在先生要離開前,他常常在半夜醒來,不記得自己吃過飯,哭著要見媽媽。他常說自己就快死了。而我則會哄他說『好啦我們今天不要死,睡一覺再死好嗎?』」用哄小孩的方法讓他睡去。

在最辛苦的時候,施淑梨也分享她信教的歷程,原本是無神論者的她,某天意外發現發病的丈夫在聽到詩歌時會變得溫和,施淑梨的好奇心也被點燃,於是有時間就跑去教會,親身體驗為何基督教這麼吸引人,久而久之自己也接著受洗了,受洗後自己變得更有信心。先生離開後,施淑梨還是固定會去教會、在家中舉辦小組聚會、互相聯絡感情。

走出丈夫離世的低谷,重啟第三人生。


「我不依賴人、我也不去多管別人閒事、我為我自己而活、我勇於嘗試新東西。」

先生剛離世時,施淑梨原本打算搬到養老院去住,但孩子們認為養老院環境不好,不適合調適心情,擔心施淑梨無法走出喪偶的陰影,於是孩子們討論後決定每人輪流陪伴母親,就這樣過了兩年。這段時間,施淑梨意識到自己不能過度依賴孩子,因此開始重新回到教會,也加入臺北大學辛法春老師的橘子讀書會,重新接觸人群、認識新朋友。

施淑梨說「教會的朋友王青福得知我喪偶,便邀請我加入橘子讀書會,加入橘子讀書會讓我的生活正式重新開始,我剛加入時參加的第一個活動正好是王如雁老師的學老系列講座,內容包含老人自主、健康自主、學老等,我聽了很感動,也帶給我很多啟示。」後續也參加了許多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所舉辦的活動。

辛法春老師會邀請長者與學生一起共學,在青銀共學的課程中,施淑梨覺得自己似乎回到60幾年前還是大學生的她,學生的穿著風格也影響她,現在外出時都會穿球鞋。另外也參加許多辛老師舉辦的活動,像是讀書會分享、到林口紅土食物森林參觀、飲食文化課程等,豐富了她的生活。
後來社科院USR計畫的曾敏傑教授舉辦許多活動,例如健走工作坊、switch工作坊等。USR的活動對我來說都很新鮮、很刺激,許多老人家看到新事物會覺得自己年紀這麼大了,而不敢嘗試。她從以前就很喜歡美好新奇的東西,像是用手機拍片的課,以前會認為手機是年輕人的主場,但現在施淑梨不僅勇於嘗試更樂在其中
施淑梨說「要不是在社科院參加活動,我沒有機會學習。參加這些課程讓我的觀念改變了,我更注重健康,同時也有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老化的過程。」施淑梨驕傲地說「很多事情我可以自己做決定、我不依賴人、我也不去多管別人閒事、我為我自己而活、我勇於嘗試新東西。」

「我現在90歲了,也不知道還能玩多久,現在不去以後就沒機會了。」

施淑梨的丈夫在2019年逝世,在她走出喪偶的悲傷前便遇到新冠疫情,導致自己一直以來的興趣─旅遊,無法順利進行。2022年下半年疫情解禁之後,她就立刻和朋友一起去香港跟泰國,今年打算去加拿大和孩子們一起玩。

施淑梨認為自己還年輕能夠前往加拿大旅遊,但是辛老師對施淑梨要去加拿大感到憂心,深怕施淑梨身體無法承受長途旅行,但施淑梨認為「我現在90歲了,也不知道還能玩多久,現在不去以後就沒機會了。」
高齡90歲的施淑梨因年齡過高,被保險公司拒保,因此她出國旅遊時都格外小心,深怕一不注意會發生意外,這次的加拿大之行,子女也特別將她的機票升級成商務艙,希望老人家能在比較舒服的環境下前往加拿大。

保養身體的訣竅


北歐式健走不僅幫助施淑梨維持身體健康,也間接促進社交互動,對於維持開朗的心情十分有幫助。外人眼裡的施淑梨儼然是「健康」的代名詞,不僅走路快,而且思路清晰、咬字清楚,若不是有著一頭白髮,根本不會想到她已經90歲了。

施淑梨明白自己有了年紀,也有慢性疾病,現在會固定去健康檢查,瞭解身體的狀態。最初開始健檢時發現自己的骨質流失速度是3.8,非常嚴重,但經年累月的照顧身體,現在的流失速度略降為3.6,比過去緩和。

施淑梨養生之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多運動」,她年輕的時候很喜歡游泳,每週都會固定去游泳,直到照顧先生時才沒有去,自先生離開後,又重新開始運動。之前參與社科院USR計畫舉辦的北歐式健走工作坊,意外抽到一副健走杖,便開始投入北歐式健走運動。果然社科院USR計畫主持人曾敏傑教授也見證了一段,「有一天我八點多下樹林交流道,沿著北大社區開向臺北大學,遠遠的看到對街一位個子瘦小、但卻拄著雙杖穩健急行的長者,心想這不就是施淑梨大姊嗎?」事後印證,果然是她。

施淑梨分享道「自己經常在住家附近走,走久了就有許多路人詢問她這項運動是甚麼、有甚麼好處等,最後這些街坊鄰居也慢慢對健走有興趣。前陣子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後來去走的時候,常一起健走的同伴便詢問我身體還好嗎?擔心因為90歲身體有恙。」

健走的夥伴也曾說:「施淑梨是社區的名人了,都90歲了還可以跟年輕人一樣這麼有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

北歐式健走不僅幫助施淑梨維持身體健康,也間接促進社交互動,對於維持開朗的心情十分有幫助。剛開始健走時都沒想到能從健走中認識新朋友,施淑梨每天堅持北歐式健走30分鐘,在運動的同時也改善自己駝背的問題。有一次去健走杖的販賣店更換底部的軟膠,還被店家詢問能不能拍照作為店家宣傳用。看來多年前USR計畫邀請丁桐源董事長和楊正華秘書長來校推廣健走的努力,也漸漸在高齡長輩間產生效用了。

結語


過去我們常用年齡來評斷一個人是否老了,如今我們發現年齡的意義可能要重新修正了。

回顧施淑梨退休後的生活,曾與丈夫雲遊四海、享受人生,也體會在丈夫失能、失智時獨自照護的憤怒與絕望,更面對過喪偶的哀慟。然而施淑梨儘管經歷了這麼多的打擊,卻仍能用樂觀開朗的態度來過每一天,這些經驗顯然十分值得學習。


施淑梨回首自己的一生,也十分滿意,認為自己擁有一個不留遺憾的人生。她也特別提到,如果遇到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她會找個理由放下這些事情,不會讓自己糾結在情緒中,這樣才能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原來學會「放下」,也是面對老化中的一件重要事情。



「生命的旅途盡力完成自己想要的,一路走來我覺得很圓滿,沒有遺憾。」───施淑梨




49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