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Usr Ntpu

高齡者應關注肌少症

已更新:9月20日


文/陶衍勳 肌力與體能教練

隨著台灣逐漸邁入超高齡的社會,如何在活到老的同時,可以維持生活品質與健康,已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其中肌肉骨骼相關議題,更是在近年受到許多討論,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肌肉」對於老年生活的重要,以幫助高齡者迎向高齡化社會的到來。

一、肌肉流失不等於肌少症


在眾多肌肉相關的話題中,「肌少症」似乎是個相當顯眼的焦點,從字面上來看,似乎就是「肌肉流失到可能影響健康」的一種疾病,許多人一看到相關文章,便馬上在身上東摸西摸,或是看著健身房的身體組成報告,開始不斷懷疑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然而事實上,肌肉流失雖然是老化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但「肌少症 (Sacropenia)」做為醫學上的專有名詞,其實是有一定的診斷標準,包含肌肉量、力量、行動能力等等。

一般來說,人體肌肉在40歲後會開始明顯的流失,到70歲後流失速度可能會更加倍,然而實際的數字因人而異,影響的因素包含身體活動量、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賀爾蒙分泌等等。對於確診肌少症的病患來說,可能需要醫療端的介入,並同時處理骨質疏鬆等等併發症,但對一般人來說,肌肉流失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飲食調整等而達到延緩、甚至增長肌肉、增加力量。

因此,肌肉固然是重要的,但並不是每位長者都是「肌少症」病患,其中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其中幾項簡要的診斷標準是一般人可以自行嘗試的,包含:

1. 在椅子上連續5次起立坐下,是否需要花超過12秒。
2. 走一圈400公尺的操場,是否需要超過6分鐘、甚至無法完成。
3. 過去一年內,是否曾跌倒3次以上。

二、肌肉的生理功能


肌肉的功能,除了產生各式各樣的動作之外,對於身體的支撐、穩定、吸收衝擊力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爬樓梯為例,在上樓時,腿部、臀部的肌肉需要用力才能產生往上推蹬動作,而在下樓梯時,腿部的肌肉則須在腳落地時,協助關節的穩定,若是肌肉無力,無法提供有效的保護力量,在踝關節可能容易扭傷、在膝關節可能產生勞損,引發關節炎、疼痛的狀況。再者,若是不小心跌倒,足夠的肌肉量能夠在骨骼的周圍形成保護,吸收撞擊的力道,降低骨頭受傷的風險。

除了外部層面,肌肉對於體內的生理功能也十分的重要。肌肉組織能夠儲存能量,尤其是人體主要的能量物質「肝醣」。因此在平常時候,肌肉能夠維持血糖穩定,這點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非常重要,而這些能量,在面對緊急狀況時,便能夠及時從肌肉提供,協助身體維持運動表現。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是數千年前的人類,在與野獸搏鬥時,肌肉量較高的人可以有更好的表現,也更容易存活。

肌肉也是人體最大的「能量代謝器官」,意思是,我們每天吃下的食物營養,在體內轉化成能量,其實大部分是需要靠肌肉來進行消耗。因此,肌肉量過低者,因為身體的代謝量較低,所以也是肥胖的高危險群;換句話說,肌肉量較高的人,在進行減肥時可能會更有效率,而且較不容易復胖。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肌肉對於「免疫細胞」的功能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肌肉量越大的人,免疫細胞可能更容易被激活,工作的效率更好,因此面對疾病時能有較好的抵抗力。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時會說某某人「強壯的像頭牛」,意指這個人身體健康、不容易生病,肌肉越強壯,免疫力也會更好,此一論點也受到越來越多研究的支持。

三、肌肉量下降的表徵


在肌少症的測量指標中,除了直接的身體組成之外,還會參考行動能力、提重物能力、走路步伐、是否經常跌倒等等狀況。在正常情況下,尤其現代人的坐姿和靜態的生活型態,多數人在中年後其實都有肌肉流失的問題,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倘若觀察到一個人連日常的起立、坐下、起床、上下樓梯等動作都開始感到吃力,甚至需要幫忙,那代表肌肉流失、肌力退化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需要立即的專業協助,否則將大幅提升傷害的風險,影響生活品質。

四、肌肉骨骼的傷害


肌肉流失與肌力的退化,會顯著增加肌肉骨骼傷害的風險,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適當的控制力量與緩衝保護。以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為例,患者往往因為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導致膝關節承受過多的壓力,造成關節的磨損;而關節磨損造成的疼痛,又會降低患者的運動意願,只想多休息,進而造成腿部力量持續退化,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若是擁有足夠的肌肉力量,就能夠很大程度的避免,或是降低傷害的嚴重性。

此外,透過適當的運動,不但能促進肌力、延緩退化,同時能培養基本的「動作控制能力」,甚至可能增強骨質密度。因此,只要擁有足夠的肌肉力量,不論是拉傷、扭傷、骨裂、骨折等傷害,都能夠很大程度的避免,或是降低傷害的嚴重性。比如下樓梯踩空時,是否能有瞬間單腳穩定的能力?或是即使跌倒了,能否把傷害由骨折減輕至骨裂?這些都是再再提醒我們,肌肉訓練絕對不是只為了身材美觀,而是對於健康的重要投資。

五、運動訓練可逆轉肌肉流失


對於從來不曾接觸運動的族群,尤其長輩來說,往往存在所謂的「初學者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從「完全不運動」變成「開始有運動」,不論是做何種運動,體能狀態一定會有明顯的進步,包含肌肉量與肌力,就如同學生時代的考試,要從0分進步到20分,只要稍微讀一點書都不難達成。

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運動的效果能否「持續」下去,以及運動過程中是否能做好「風險管理」,而這就是相對專業的問題,因此我們才稱之為運動「訓練」,運動訓練必須是專業的、有科學依據的、有長期的完整規劃,並且考量所有利弊得失才行。以肌少症來說,太極拳對於肌肉負荷不大,所以沒有長期效果;打網球有太多急停、變向的動作,對關節來說比較危險;徒手肌力訓練是不錯的選擇,但必須姿勢正確,且逐漸增加體重以外的負荷,嘗試重量訓練,才能誘發長期的效果。

六、運動與營養對肌肉的幫助


對抗肌少症,必須促進肌肉的生長,比如阻力訓練,而阻力訓練之所以會增加肌肉,其原理在於,當負荷達到一定程度,肌肉會在運動過程中被些微的破壞(也就是肌肉痠痛的主要原因),而人體會接著自動修補,從被破壞的地方長出新的肌肉,並且會長得比原本更加強壯。就好比把一間老房子翻新,必須先把一些地方拆除,才能蓋出新的東西,而要蓋出新的東西,就必須有建材原料;在人體中,這些建材原料就是我們所吃進肚的食物營養。換句話說,若是肌力訓練沒有搭配足夠的營養,肌肉生長的效果其實是會打折扣的。

營養素可以粗略分為三大類:
1. 碳水化合物:如飯、麵食、地瓜馬鈴薯等
2. 蛋白質:如蛋、豆、魚、肉、類
3. 脂肪

對大多數人來說,尤其對肌少症患者而言,「蛋白質」的缺乏往往最為明顯,而蛋白質是肌肉組成的基本原料,是建構肌肉組織的主要原料;另外碳水化合物,則是負責將原料送進肌肉細胞的「搬運工」;而適量的脂肪則能協助消化以及正常的器官運作。因此,現代科學並不認為「粗茶淡飯」是養生之道,「足量、均衡」的營養攝取,才是王道。

肌肉不是只為了好看,而是人體生存的本錢,不論是肌肉流失、或是肌少症,除了影響體態,還會造成活動能力下降、疾病與傷害風險提升,因而加速身體機能的退化。要確實對抗衰老,不能只看任何單一面向,必須注重正確、有效的運動訓練,搭配充足均衡的營養攝取,以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面對社會日漸高齡化,而個人壽命也日漸延長,老化固然是必然,但我們仍能夠透過多元的方法來延緩退化。如何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將是人生下半場不可不面對的重要議題,我們可以現在就先關注老化中肌肉的問題,並且在生活中努力避免「肌少症」,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



49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