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Usr Ntpu

認識失智症

已更新:9月20日


文/孫瑜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兼任副教授






一、國際及我國失智症概況


依據11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公共衛生領域應對失智症全球現況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指出,全球有超過5千5百萬名失智者,到139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3千9百萬人。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1.3兆美元,且至119年若因照顧成本增加,更有可能達到2.8兆美元。
而臺灣失智症協會運用111年12月底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以五歲分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計算,發現111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中,具輕微認知障礙(MCI)有735,023人,佔17.99%;患失智症有307,931人,佔7.54%(包括極輕度失智症125,890人,佔3.08%,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82,041人,佔4.46%)。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二、失智症和老化的差別:回憶的能力


112年9月25日下午,我受邀在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演講時,也特別跟中高齡者提到,正常老化只會「遺忘部分片段的記憶」,但事後通常會「想起」,雖然記憶力變差,但判斷力、定向感、理解力、計算能力等認知功能都是維持穩定,不會有明顯變化。

但是罹患失智症的病患不僅會記憶變差,事後也無法回想剛才發生的事情,甚至剛才做的事、說的話,下一刻就全部不記得。彷彿腦中有一塊橡皮擦,將病人的記憶徹底抹去。除了記憶力下降之外,失智症患者也會出現判斷力、定向感、理解力、計算能力等認知功能下降的現象。

判斷力降低的案例,環境溫度變冷或變熱,患者也不知道要加減衣服;精神行為的症狀則包括懷疑身邊的人偷錢或要害他;定向感降低最明顯的情境是,即使在熟悉的道路上行走仍有迷路的可能;計算能力及理解力降低,包括算錯錢、或是無法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等。

我個人在臨床上最常見到的案例-就是「烹飪」,因為烹飪是一項十分複雜的過程,倘若家人只是單純忘記買菜,但料理的味道並未變差,代表家人可能只是老化;假如家人不僅忘記買菜,甚至連料理的味道都變得不好吃(例如把忘記是否已經加了鹽巴,把醋當成醬油等),那就需要注意是否罹患失智症了。

三、失智症的類型





失智症可分為三大類型,最常見的是退化型,佔總失智症患者人數的70%;其次是血管型佔20%;而其他因素導致的佔10%。其他因素引起的失智症有的是屬於可逆轉型的失智症,起因可能為藥物、營養不良、神經系統感染、腦部腫瘤、酗酒等,這些因素所導致的失智症,往往接受治療消除引發失智症的因素,病人有機會康復。而退化型與血管型失智症則無法恢復,此外退化型與血管型失智症可能同時存在,成為混合型失智症。

退化型失智症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約佔退化型失智症的60%,患者可能會出現三種不同病徵,第一是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可能無法辨識時間、在夏天穿羽絨衣、不會打電話、算錢會算錯等;第二是行為紊亂,患者可能出現妄想、躁動、幻覺、冷漠等異常行為,通常家屬遇到這個情形時才警覺到可能罹患失智症;第三是認知障礙,患者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喪失記憶、走失、失去定向感、不認得家人等狀況。

阿茲海默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容易得到阿茲海默症的已知危險因子有四,分別為年齡、失智症的家族史、血脂蛋白第四型及唐氏症;其他可能的危險因子有五項,分別為腦外傷、低教育、女性、中年高血壓、老年憂鬱症。這些危險因子會增加大腦中類澱粉斑及神經纖維叢的生成與堆積,使神經細胞死亡或減少,進而導致神經傳導物質濃度降低,引發失智症。

另一項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為巴金森症候群,與阿茲海默症不同的是,巴金森症候群患者會先出現行動不便、走路困難等運動障礙;而阿茲海默症則是先出現認知障礙,不影響患者的運動能力,因此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會容易走失。

四、失智症的程度


輕度失智的基本症狀有,經常性健忘,導致干擾工作或家務的完成;忘記物品的名稱;對數字的認知出現障礙;對個人嗜好或喜愛之物興致缺缺;正常判斷力降低,像是冬天忘記穿外套就出門。此時期的病人開始出現記憶變不好等症狀,但家屬往往忽略這是失智症,誤以為患者是老化才出現難溝通、一直找不到東西等行為;這時期患者會頻繁與家人起衝突,但因病程尚在初期,因此病人還有自理能力,因此不會太難照顧。

中度失智的基本症狀有,無法辨認親朋好友的姓名;經常四處漫遊而走失;平常較容易表現出困惑感、焦慮等,且個性往往會更難相處;忘記如何完成日常事務,如穿衣、刷牙等;出現錯覺、幻覺、失眠等問題。在照護失智者的難易度上,中期的患者最難照顧,因為有的患者會出現很明顯的精神症狀,產生妄想、幻覺,誤認家人要害他、或是懷疑配偶有外遇等。
重度失智的基本症狀有,無法記得任何東西或處理新事物;無法辨認家人與朋友;無法瞭解文字或語言,但對於聲音、觸摸、視覺接觸仍有反應;吞嚥食物有困難;無法自己穿衣、洗澡、上廁所;大小便失禁、長期臥床。重度的病人基本上就如同嬰兒一樣,只能長期臥床,相對在生活上是比較好照顧的時期。



五、失智症的診斷,篩檢與治療


目前失智症的診斷我們常用國際NIA-AA診斷準則,此準則是由醫師詳細問診再配合檢驗的結果。除了病史上要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相關的檢查還包含神經心理學檢查、抽血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等。若家人有疑似罹患失智症的症狀,至醫院評估失智症的檢查與診斷,有健保給付。
目前醫學上也可透過抽血檢驗類澱粉蛋白或tau蛋白,或ApoE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檢測,來提前找出是否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失智症,但需要自付全額,健保沒有給付。
至於一般民眾的失智症篩檢,目前較簡單易做的有「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這項量表可讓民眾自行在家進行檢測,讓更多病患在極早期就獲得治療與幫助;AD-8量表中若有2個(含)以上的指標有變化,就應該去醫院進行診斷。

即使醫學十分發達的今日,失智症目前仍然無有效治療,僅「阿茲海默症」有藥物可以延緩病程惡化,而「巴金森症」則是透過藥物提升患者的行動能力,即使病人有固定服用藥物,但藥物也無法阻止大腦細胞的凋零,僅能盡量延長患者輕度或中度的期程。

臨床上也會鼓勵患者進行「非藥物治療」,如運動、調整飲食、進行認知功能訓練、控制血管因子等,以透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來達成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

六、預防失智的九法門-代結論


最重要的是趨吉四法門,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及地中海飲食」。


「多運動」:研究指出,每週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可降低罹患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風險近6成;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有氧運動,對認知功能的增強效果比單純肢體伸展類的運動好。

「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如讀書、寫作、數獨、麻將、繪畫、園藝、烹飪等,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近5成。

「多社會參與」: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近4成。此外,根據最新的研究指出,長輩若經常做志工活動等「利益大眾」的事,可以增加長輩的幸福感,也更能預防失智。

「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可減少阿茲海默症發病的風險約7成,也可減緩正常老人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地中海飲食強調攝取充足的蔬果、豆類、穀物,降低對紅肉等蛋白質的攝取;但進行地中海飲食還是需與醫師討論,以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避凶五法門,避免「三高、肥胖、頭部外傷、抽菸、憂鬱」。


「三高」:臨床上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養成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對避免失智症有所助益。

「肥胖」: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阿茲海默症發生的風險提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提升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研究指出年紀70歲以上的長輩,BMI要在25-27之間,身上稍有點肉較能避免失智,過瘦或過胖都會增加失智風險。

「頭部外傷」:研究指出,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抽菸」:研究指出,抽菸提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近2倍。

「憂鬱」:研究顯示,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約為無憂鬱病史者的2倍。因此平時可透過運動、瑜珈、靜坐等方式釋放壓力,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

最後期望大家都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及地中海飲食」,以及不要「三高、肥胖、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大家就能遠離失智症,擁抱快樂、美好的第三人生喲!




61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