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Usr Ntpu

引介彭博社《長壽特刊—活到100歲》


文/曾敏傑 《學老誌》發行人暨總編輯、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

無意中發現了美國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於2024年1月出版的《長壽特刊—活到100歲》,快速瀏覽之下,便發現值得好好深入閱讀,因為內容與《學老誌》有共同的關切——老化。的確,「老化」是如此重要,但總容易被人們輕忽,但這本專刊卻凸顯了未來的趨勢——長壽化;我們即將活得比我們預期的還久,但是我們多數卻沒準備好、社會與政府沒有,難怪彭博社特別需要出個專刊吧!


美國長壽化的概況與想像



第一篇文章是由彭博社加州分社Karen Breslau社長所撰的〈不再像以往那般老去〉,可說是這份專刊最重要的綜論,她指出美國未來長壽化的趨勢和可能,也讓我們再次驚訝——未來的老年和過去真的可能會很不一樣。她從2020年開始與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合作,該中心的使命是加速科學發現,以提高人類壽命並改善長壽素質,從而改變人們對於老年人經濟、社會貢獻的固有思維。簡單的說,長壽中心關注當多數人可以活到百歲時,人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而中心的任務就是打造這樣一個未來的社會,讓百歲老人比現在更健康、有更高的經濟生產力、也與社會更加緊密連結。
 
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也根據一些研究模型得到結論,當今世界最富裕國家的五歲兒童中,預計有一半能夠活到100歲;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統計顯示,雖因新冠疫情,美國平均壽命從2000年的79歲降至2023年的77.5歲,但模型推估發現,本世紀美國人口平均壽命有望接近三位數的水平。
 
「我們發現所有研究都是圍繞這樣一條主線展開的,那就是未來的百歲老人如今已經在這裡了,但社會尚未就如何應對這些動輒活到八九十歲、乃至更大年紀的人群做好充分準備。我們沒有投資開發那些能使人們在變老時繼續保持健康和獨立的技術和手段,我們也沒有重新思考如何進行工作調整,以使企業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年長員工的技能和經驗。」Karen Breslau寫出目前問題的所在,也根據長壽中心的研究,指出未來可能的改變,例如教育、工作、退休可能不再是線性的階梯,工作職涯可以更長久,人生階段之間更加彈性和模糊、可以多次進出就業市場、技能將與學歷相當、面對AI時代需重塑自我角色、需要醫療保險、社會保障、長壽債券等創新設計。
 
隨著嬰兒潮世代日益變老,美國65歲及以上人口將首次成為勞動人口中最大和最快的增長來源;而長壽中心的研究也指出,許多腦力勞動者到七八十歲仍保有旺盛的生產力,其情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生活經驗,可以彌補其較年輕員工在最新技術上的劣勢,而且越大跨齡團隊的業績往往優於年齡跨度小的團隊,歷史上將首次出現「五代同堂」,也將為跨代學習提供巨大空間。除此之外,長壽中心的研究也指出,50歲以上不是給醫保和福利計劃帶來毀滅性的社會拖累,而是一種待開發的勞動力;在美國這是個成分多樣且相對富裕的人口群,貢獻了50%的消費支出,並以房產形式擁有著83%的家庭財富。這意味著與之相關的領域,從旅行休閒、臨終關懷到財務規劃,都蘊藏著商機。

努力追求長壽化的幾種嘗試

 
Ellen Huet是彭博社舊金山的新聞記者,她在〈信徒〉一文中,介紹了美國舊金山灣區的高科技行業與人士,如何在活得更好、更長壽、甚至長生不老的議題上,他們的立場、想法、實踐、實驗、與投資等。例如所謂的「生物技術派」著重透過動物的實驗與藥物的開發,希望遵循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規範,尋找十年內可以在市場販售的機會;而「健康狂熱者」則厭倦於時下僅專注急性醫療,因此熱衷於主動透過各種昂貴的保健設備、產品、實驗性療法,預防性的來改善自我的身體與健康,例如出國接受宣稱可以延長端粒的幹細胞注射等,那怕這些做法尚未被科學證實有效;另外則是「激進派」,主張應該投入資源對抗衰老,一旦能夠開發比老化速度更快的修復能力,人類就可以達到「長壽逃逸速度」,與年齡相關的死亡將遠離,人類將活得更久、甚至永生。


老鼠在人類追求長壽中的角色

 

紐約時報新聞特派員Cara Giaimo則發表了〈教年邁老鼠學新把戲〉一文,全篇以實驗性老鼠為焦點,透過科學家運用老鼠所做的實驗,探討如何開發出未來具有抗老化潛力的補充品與療法;尤其是小鼠與大鼠是研究人類非常好的替代模型,牠們與人類有相同的器官與系統,也有相似的一組基因。1935年Clive McCay領導的小組運用大鼠實驗取得重要突破,當接受營養豐富但熱量有限的飲食,大鼠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3%,也首次證實「衰老是可以延緩的」;另外密西根大學病理學教授Richard Miller也在主持一項干預性研究,由美國國家老齡問題研究所資助,將控制相同條件的老鼠置於三處,探討干預條件如何延長老鼠壽命,目前也發現了免疫抑制藥雷帕徽(rapamycin)和降糖藥阿卡波糖(glucose regulator acarbose)的組合,可以讓老鼠延長29%的壽命。

不是免於死亡而是延長健康

 
Ashlee Vance在〈長壽持久戰〉一文中,介紹了一間矽谷式野心的公司Retro Biosciences,該公司向OpenAI聯合創辦人Sam Altman募集了1.8億美元,飼養大量老鼠,同時投入五項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可以讓每個人健康充滿活力的延長十年壽命。公司目前約有50位員工,正投入有關細胞自噬、血漿再生、部分細胞重新編程(reprogramming);其中細胞重新編程的研究奠基在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透過大量動物實驗,探討以重編程的細胞來治療較年長的細胞,使其變得更為年輕,這也是該公司認為最有前途的長壽技術。
 
文中也敘述該公司創辦人之一Joe Betts-LaCroix對於開發長壽技術的觀點:「人們不想死,如果給他們希望,他們就會抓住最後這根救命稻草,這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我在對抗的力量。這個領域的科學並不能治癒你的生存危機,也不能滿足你的免死願望。有很多因素會導致你死亡。但這項技術可以將人類健康的生活方式延長幾年,這對人類來說是一份不可思議的禮物,值得為之努力。」Retro公司的同仁也認為,全面的年齡逆轉是可實現的,這不僅是一場競賽,而且結果可能就近在眼前。

開發基因療法延緩老化

 
Ashlee Vance接著在〈新基因編程〉一文中,以真實的案例,說明具有冒險精神與消費能力的人,正在科學與法規的前進邊緣,親身體驗創新療法可能帶來的健康成效,而洪都拉斯的Roatan島正在迎接第一批的基因增強人類。這些為健康而來的遊客,正在嘗試美國新創企業Minicircle公司提供的基因療法,據稱透過注射體內生產卵泡抑素的蛋白質,可以促進其他的蛋白質和激素,而有助於肌肉、骨骼和脂肪的改善,是實現長壽的最大希望之一。
 
過去Minicircle公司曾經挑選44名介於23歲到89歲之間的人進行實驗,經相同劑量的基因治療三個月後,使用評估衰老的生物標誌後,宣稱實驗對象平均年齡降低了11歲。儘管這項療法未獲得美國FDA的核准,但在洪都拉斯特許的法規之下,也獲得億萬身價的風險投資人Peter Thiel 和OpenAI 聯合創辦人Sam Altman及其他科技專家的背後支持;相對於一般基因療法單次就要價百萬美元以上,Minicircle公司的單次基因注射療只要2.5萬美元左右,儘管仍有醫界對於這項療法在科學證據以及安全性上提出質疑。
 

從研究卵巢和激素到抗老化

 
Kristen V. Brown也撰文〈叫停更年期?〉一文,從1960年推出的避孕藥談起,原理就是利用激素來阻斷排卵。女性一生擁有的卵子在出生時即已具備,而當這些卵子全部消失時,平均年齡是51歲,此時生育期正式結束;但也因為雌激素等多重激素的急遽下降,使得這些本來能調節生育能力的激素,在影響骨量、血糖、腦功能和膽固醇的部分也受到干擾,因此有了更年期的症狀。
 
科學家已經注意到如果可以延緩卵巢的衰老,除了可以延長生育期,也能改善更年期帶來的不適和對健康的影響,尤其是更年期越晚到的女性往往壽命更長,因此卵巢的研究也成為開發長壽藥的試驗場,科學家和新創公司正在爭相研究,將不孕症、更年期、與抗衰老課題相結合,期能發展出干預衰老的藥物,未來十年這市場可能高達440億美元。目前一家新創公司Oviva  Therapeutics,正在研究一項治療卵巢癌的藥物「抗穆勒氏管激素」,用來改善卵巢功能與延長壽命的可能。有朝一日,女性可能可以決定自己更年期何時要來,甚至延長壽命。

打倒長壽障礙帕金遜症

 
Robert Langreth撰寫了〈打倒帕金遜症〉一文,說明各界如何努力排除這項對人類壽命的障礙。帕金遜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全世界估計有850萬人罹病,且隨著人口老化,患病率在過去25年增加了一倍,大多數人在60歲首次出現症狀,由於多巴胺細胞凋亡,導致軀體僵硬、行動遲緩、動作顫抖、睡眠失調、精神錯亂與痴呆等。
 
Google的聯合創辦人Sergey Brin也帶有帕金遜症的基因突變,多年來她和家族也大力支持帕金遜症的研究,過去已經捐助13億美元在相關研究,並在新冠疫情前成立了「帕金遜症科學聯盟」,也是全球研究這項疾病最大的組織之一。知名的演員Michael J. Fox在1991年被診斷出帕金遜症,後續他也成為尋找治療該症的倡導者,於2000年創立了米高福克斯基金會(Michael J. Fox Foundation for Parkinson’s Research),積極資助相關研究。如今Sergey Brin家族與米高福克斯基金會,每年共投入超過3.5億美元在帕金遜症的研究上,已超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投入的規模;目標則是開發能延遲帕金遜症的療法,和可以及早在症狀出現前的檢測方法,因為在出現症狀前可能更容易治療。


「變老指南」與「學老」異曲同工

 

專刊的最後由Charley Locke也撰寫了一篇〈變老指南〉,對於多數民眾而言,立即享有最新延長壽命的藥物或服務,也許不是那麼迫切,但對於如何變老,則是大家共同的需求。Charley Locke指出,十年後美國65歲以上人口將達7,800萬人,首次超過18歲以下人口的數量,但是社會上對於針對身體衰老的「使用手冊」卻付之闕如,也因此Charley Locke就下列議題提出討論和建議,希望有助於人們變老,包括65歲後如何找到真愛、選擇居住地、擁有(良好的)性生活、斷捨離、與醫生溝通、保持健康、尋求幫助、應對退休、為退休做好財務準備、應對年齡歧視、應對健忘、交朋友以及如何照顧年邁的父母。這些問題顯然和《學老誌》的內容有很大部分的重疊,也顯示「變老」與「學老」都是高齡化下各國人民的未來作業,面對老化、學習變老、迎接長壽,正是人類新興的熱門課題;建議大家趕快購買一本《長壽特刊—活到100歲》,或是上網勤讀《學老誌》喲!

 





2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