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Ntpu3月22日讀畢需時 6 分鐘在求學之路遇見自己已更新:9月20日#03期文/劉玫吟 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碩士班研究生、橘子讀書會成員回顧前塵回首青澀年少時,驪歌響起,熾熱的陽光炸裂得令人躁動起來,嘒嘒蟬鳴,如欲奔赴前程般的急切。離開校園後,職場各種未知的新奇,與實現經濟獨立的念想,像魔法般的召喚,便一股腦兒栽進了探索的旅程,憑著初生之犢的勇氣,開始迎接職場中的各項競爭與不斷變革的挑戰。 然而職場與校園最大的不同,乃在於它非「容錯」的學習場域,指導與知識傳承亦非同儕之間天經地義的義務。在過去非網路時代,知識的取得不若目前容易,競爭的過程得經常面對「試誤」的挫折,再再體認「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逐漸職場中的創新與變革,早已成為顯學,即便過去在實務上累積了豐厚的職場能力與經驗,但拿到現在用以決策未來的事務,恐怕幾經時代巨輪的快速飛轉,早已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多元的學習整合能力」在產業界線模糊,商業模式導入技術與服務創新後,早已成為職場必要的競爭能力與特質;學歷原是視野的墊腳石,但也嘆息望見被封印在吹彈可破畢業證書下的青年化石。 起身嘗試於是我孤身踏上了這段不凡的學習之旅,期待逐步循著學術的等高線向上攀爬,替我開啟一片能融會悠遊於遼闊知識的雲端。藉由學術體系,架構性與系統性的學習訓練,期以補強思維邏輯不夠嚴謹之處,來跳脫自我學習方法上慣性的盲點、與可能取材偏誤造成的錯誤與限制,以此來厚植知識力與資訊判斷力。尤其近年資訊爆炸,各種偽訊息被佯裝在眾多新穎的創新詞彙裡,不假思索則難以辨識,容易照單全收,以致錯誤決策;醒著卻渾渾噩噩,倒不如睡時的清醒,都是影響重返校園的動機。 雖然產業隨著市場快速變化,然而學術理論為產業實踐最基本的判斷基石,能有效縮短產業發展中試誤的過程;況且就學習成本而言,重返校園學習絕對是「性價比」最高,且最能獲得無私授業的學習場域。藉此來具足人生下半場更多嘗試跳脫經驗值的底氣與勇氣,擴展職涯的眼界並創造機會,實踐知識經濟的價值,同時為人生下半場的各項決策找到真正屬於自己安佇立命之所在。 尋找方法當專注腳下,期望逐步踏實時,時間管理是最大的挑戰,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面對繁重的工作、課業與兼顧生活,體力與意志力都是莫大的考驗。「正確的心態」是支持這條求學之路是否能堅持走完的最關鍵因素。然而學習最大的自我反饋,就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所有授課講師所教授的內涵全部學起來,但中高齡在學習旅程之初,卻很容易遇到撞牆期,閱讀、思考、學習像是重新結識的老朋友——既熟悉又生疏;原以能駕馭的記性早已馳乘遠去,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進步的真正原動力。 在閱讀上以段落紀錄摘要的方式來取代長篇閱讀,再以片段的摘要建構組合成易於內化的文字說明,來彌補記性的不足,也更有效率。在思考上必須不斷與學伴利用相互提問的方式,來檢核是否有邏輯上的漏洞,才能透徹明晰。而在學習的方式上,可向各科別拔尖的同學請益,善用並融會自己原有的學習方法,逐步從中發展屬於自己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這無法一蹴可幾,但此後就如虎添翼了。 享受學習在心態上,必須保持學習的初心,經常自我檢視、自我對話,為各項日常及短、中期目標排出時間分配的權重、與處理的優先順序;必要時隨時修正,以取代時間壓迫所帶來的焦躁,才不致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的學習。若將繁重的課程視為傳授武功祕笈的演講活動,看著穿梭於講台上的講師,傾畢生之精華滔滔不絕、振振板書,作為學生還能在台下拜科技之賜,或以智慧型手機拍下板書以取代手抄筆記,或還能被允許啜飲著手搖飲料,剩下僅需專心聽講思考內化所傳授的內涵而已,在這樣舒適的殿堂下獲取知識,是何等輕鬆快樂幸福的事。 而若能將考試當如華山論劍的試武大會,這樣就有趣多了。專注於檢視自己所學是否已經內化成為常識,時辰之內精準接招反應,即能通過試煉,以正確的心態及方式學習,自然就能在考試的關卡上所戰皆捷;這些紀錄像是戰袍上的榮譽勳章,逐漸強化求學之路的信心與實力,課程反而變成增加戰力的方式。 學習之路說穿了就是不斷實證的過程,與產業無異,愈加投入並以正確且嚴謹的邏輯修正錯誤,愈加堅實與平坦。在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不易跨過的難牆,最重要的是主動尋找學習資源,無論是學校圖書資源的借閱與線上資料庫的利用,或是與平時建立良好關係的學長姐們,請其在學術道路上作為自我提攜的教練,都有助於在學習的道路上不偏離正軌。當然同學之間的討論是不能少的,也是最有助於打開自己思維漏洞的方式,時而用他人的思維看問題,換個角度可能就豁然開朗;知識的泉源就如醍醐灌頂般,澆得一身舒爽。 世代共學每位重返學院的二度就學者,都有不同的動機背景與目標,各自精采。同時因同學間年齡的跨距較大,際遇與認知各不相同,對成天在線上打遊戲把玩電子產品、卻不知道什麼是BB CALL的「屁孩」,與自豪能導出數學公式、算微積分卻不懂什麼是8+9的「老耄」,彼此玩笑似的嘲諷,在課堂間討論時經常詫異相望,懷疑彼此是同住一個星球的另類生物;但也因為這樣,撞擊出銀河系般廣闊知識的天際。 各領域的教授像是引路人,串起世代的差異,因為傳道、授業、解惑是其天職,況且學術研究像是終身使命,如同矗立在專業海域的燈塔,看著前仆後繼知識的浪湧奔向沙灘,因為長期研究,總能述說那些是不合時宜的、如何早已被沖刷退潮,更能說明留在沙灘上給莘莘學子撿拾的知識,為何得以在現在變得彌足珍貴。 然而時代與時俱進,人類文明的巨輪已發展到由AI再向前跳躍,因此必須拋開舊有的執著,面向青年共同學習,才能在時代裡活出自己。而年紀相近的師生的關係,能同理也能各自主張,可以是單向的學術專業獲取,也能是雙向的產學實務交流回饋。然而亦師亦友是師長們愛護與氣度的展現,維繫這樣純粹且難能可貴的良好關係,將是人生中最正向的獲益。 看見自己而今回顧這一路兀自扛起行囊,獨自啟程,途中試探過自己的堅定,懷疑過對頂峰美景真切的渴望,也質疑過這一切價值是否真能體現。自知放下即能悠然日常,痀瘻強行也未必順利,此行的真正意義到底是拚比別人頭頂的皇冠,還是為了僅只於在別人眼中證明自己,抑或是期待藉此補足對職位的追求。如是為何,如不是又為何;但不論為何,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前行,同的是依然得專注腳下向前邁進。 頂峰的美景依然,轉彎處的驚奇乃因我抬頭所望,是自以為是的執著,還是分別心的傲慢。途中偶有同行,然而疲累沉重的箇中滋味只能獨自承受,像在一個人的武林中拚搏。在疲累的持續前行中暫歇腳步,突然遇見了自己,赫然發現所有的武林竟是自己虛構的場域;環顧四週,沒有武林只有自己腳下,逐步踏實的真實,早已千舟已過萬重山! 慶幸自己當初鼓起勇氣選擇這條求學之路,過程中跋山涉水的艱辛,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的修行,讓我重新認識、發現了自己,更堅定了面對人生的態度。相信不管何種年齡,追求知識的道路,都會是一種啟迪,相信沿途也一定會遇見更加燦爛的自己,絕對值回票價。 (編按:作者為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進修部畢業,畢業成績優異曾獲國立臺北大學飛鳶獎;53歲時以筆試考入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碩士班,目前仍就學中。其再度就學的經驗與心得,於超高齡化社會來臨之際特具意義。)✦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3期》完整版
#03期文/劉玫吟 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碩士班研究生、橘子讀書會成員回顧前塵回首青澀年少時,驪歌響起,熾熱的陽光炸裂得令人躁動起來,嘒嘒蟬鳴,如欲奔赴前程般的急切。離開校園後,職場各種未知的新奇,與實現經濟獨立的念想,像魔法般的召喚,便一股腦兒栽進了探索的旅程,憑著初生之犢的勇氣,開始迎接職場中的各項競爭與不斷變革的挑戰。 然而職場與校園最大的不同,乃在於它非「容錯」的學習場域,指導與知識傳承亦非同儕之間天經地義的義務。在過去非網路時代,知識的取得不若目前容易,競爭的過程得經常面對「試誤」的挫折,再再體認「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逐漸職場中的創新與變革,早已成為顯學,即便過去在實務上累積了豐厚的職場能力與經驗,但拿到現在用以決策未來的事務,恐怕幾經時代巨輪的快速飛轉,早已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多元的學習整合能力」在產業界線模糊,商業模式導入技術與服務創新後,早已成為職場必要的競爭能力與特質;學歷原是視野的墊腳石,但也嘆息望見被封印在吹彈可破畢業證書下的青年化石。 起身嘗試於是我孤身踏上了這段不凡的學習之旅,期待逐步循著學術的等高線向上攀爬,替我開啟一片能融會悠遊於遼闊知識的雲端。藉由學術體系,架構性與系統性的學習訓練,期以補強思維邏輯不夠嚴謹之處,來跳脫自我學習方法上慣性的盲點、與可能取材偏誤造成的錯誤與限制,以此來厚植知識力與資訊判斷力。尤其近年資訊爆炸,各種偽訊息被佯裝在眾多新穎的創新詞彙裡,不假思索則難以辨識,容易照單全收,以致錯誤決策;醒著卻渾渾噩噩,倒不如睡時的清醒,都是影響重返校園的動機。 雖然產業隨著市場快速變化,然而學術理論為產業實踐最基本的判斷基石,能有效縮短產業發展中試誤的過程;況且就學習成本而言,重返校園學習絕對是「性價比」最高,且最能獲得無私授業的學習場域。藉此來具足人生下半場更多嘗試跳脫經驗值的底氣與勇氣,擴展職涯的眼界並創造機會,實踐知識經濟的價值,同時為人生下半場的各項決策找到真正屬於自己安佇立命之所在。 尋找方法當專注腳下,期望逐步踏實時,時間管理是最大的挑戰,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面對繁重的工作、課業與兼顧生活,體力與意志力都是莫大的考驗。「正確的心態」是支持這條求學之路是否能堅持走完的最關鍵因素。然而學習最大的自我反饋,就是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把所有授課講師所教授的內涵全部學起來,但中高齡在學習旅程之初,卻很容易遇到撞牆期,閱讀、思考、學習像是重新結識的老朋友——既熟悉又生疏;原以能駕馭的記性早已馳乘遠去,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進步的真正原動力。 在閱讀上以段落紀錄摘要的方式來取代長篇閱讀,再以片段的摘要建構組合成易於內化的文字說明,來彌補記性的不足,也更有效率。在思考上必須不斷與學伴利用相互提問的方式,來檢核是否有邏輯上的漏洞,才能透徹明晰。而在學習的方式上,可向各科別拔尖的同學請益,善用並融會自己原有的學習方法,逐步從中發展屬於自己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這無法一蹴可幾,但此後就如虎添翼了。 享受學習在心態上,必須保持學習的初心,經常自我檢視、自我對話,為各項日常及短、中期目標排出時間分配的權重、與處理的優先順序;必要時隨時修正,以取代時間壓迫所帶來的焦躁,才不致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的學習。若將繁重的課程視為傳授武功祕笈的演講活動,看著穿梭於講台上的講師,傾畢生之精華滔滔不絕、振振板書,作為學生還能在台下拜科技之賜,或以智慧型手機拍下板書以取代手抄筆記,或還能被允許啜飲著手搖飲料,剩下僅需專心聽講思考內化所傳授的內涵而已,在這樣舒適的殿堂下獲取知識,是何等輕鬆快樂幸福的事。 而若能將考試當如華山論劍的試武大會,這樣就有趣多了。專注於檢視自己所學是否已經內化成為常識,時辰之內精準接招反應,即能通過試煉,以正確的心態及方式學習,自然就能在考試的關卡上所戰皆捷;這些紀錄像是戰袍上的榮譽勳章,逐漸強化求學之路的信心與實力,課程反而變成增加戰力的方式。 學習之路說穿了就是不斷實證的過程,與產業無異,愈加投入並以正確且嚴謹的邏輯修正錯誤,愈加堅實與平坦。在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不易跨過的難牆,最重要的是主動尋找學習資源,無論是學校圖書資源的借閱與線上資料庫的利用,或是與平時建立良好關係的學長姐們,請其在學術道路上作為自我提攜的教練,都有助於在學習的道路上不偏離正軌。當然同學之間的討論是不能少的,也是最有助於打開自己思維漏洞的方式,時而用他人的思維看問題,換個角度可能就豁然開朗;知識的泉源就如醍醐灌頂般,澆得一身舒爽。 世代共學每位重返學院的二度就學者,都有不同的動機背景與目標,各自精采。同時因同學間年齡的跨距較大,際遇與認知各不相同,對成天在線上打遊戲把玩電子產品、卻不知道什麼是BB CALL的「屁孩」,與自豪能導出數學公式、算微積分卻不懂什麼是8+9的「老耄」,彼此玩笑似的嘲諷,在課堂間討論時經常詫異相望,懷疑彼此是同住一個星球的另類生物;但也因為這樣,撞擊出銀河系般廣闊知識的天際。 各領域的教授像是引路人,串起世代的差異,因為傳道、授業、解惑是其天職,況且學術研究像是終身使命,如同矗立在專業海域的燈塔,看著前仆後繼知識的浪湧奔向沙灘,因為長期研究,總能述說那些是不合時宜的、如何早已被沖刷退潮,更能說明留在沙灘上給莘莘學子撿拾的知識,為何得以在現在變得彌足珍貴。 然而時代與時俱進,人類文明的巨輪已發展到由AI再向前跳躍,因此必須拋開舊有的執著,面向青年共同學習,才能在時代裡活出自己。而年紀相近的師生的關係,能同理也能各自主張,可以是單向的學術專業獲取,也能是雙向的產學實務交流回饋。然而亦師亦友是師長們愛護與氣度的展現,維繫這樣純粹且難能可貴的良好關係,將是人生中最正向的獲益。 看見自己而今回顧這一路兀自扛起行囊,獨自啟程,途中試探過自己的堅定,懷疑過對頂峰美景真切的渴望,也質疑過這一切價值是否真能體現。自知放下即能悠然日常,痀瘻強行也未必順利,此行的真正意義到底是拚比別人頭頂的皇冠,還是為了僅只於在別人眼中證明自己,抑或是期待藉此補足對職位的追求。如是為何,如不是又為何;但不論為何,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前行,同的是依然得專注腳下向前邁進。 頂峰的美景依然,轉彎處的驚奇乃因我抬頭所望,是自以為是的執著,還是分別心的傲慢。途中偶有同行,然而疲累沉重的箇中滋味只能獨自承受,像在一個人的武林中拚搏。在疲累的持續前行中暫歇腳步,突然遇見了自己,赫然發現所有的武林竟是自己虛構的場域;環顧四週,沒有武林只有自己腳下,逐步踏實的真實,早已千舟已過萬重山! 慶幸自己當初鼓起勇氣選擇這條求學之路,過程中跋山涉水的艱辛,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的修行,讓我重新認識、發現了自己,更堅定了面對人生的態度。相信不管何種年齡,追求知識的道路,都會是一種啟迪,相信沿途也一定會遇見更加燦爛的自己,絕對值回票價。 (編按:作者為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進修部畢業,畢業成績優異曾獲國立臺北大學飛鳶獎;53歲時以筆試考入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碩士班,目前仍就學中。其再度就學的經驗與心得,於超高齡化社會來臨之際特具意義。)✦點擊下載《學老誌第03期》完整版
Σχόλια